关闭

1 、症状

韭菜菌核病或称白腐病和白绢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假茎”。患部变褐、湿腐状,终致植株枯死。病部为棉絮状菌丝所缠绕,及着生由菌丝纠结而成的菜子状小菌核。幼嫩菌核乳白或黄白色;老熟菌核茶褐色,易脱落。

 

1.jpg

韭菜菌核病病症(图片)

 

2、病原形态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 cepivorumBerk.〕和齐整小菌核〔Sclerotiumrolfsii Sacc.〕。病菌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借助灌溉水和雨水溅射传播,菌核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田间病害蔓延主要通过菌丝的攀援和接触传染。

3、发生规律

湿度是本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多雨的年份和季节易发病。植地低洼、过分密植,或雨后受涝,或偏施氮肥,往往发病加重。

4、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应根据当地食用习惯和市场需求对根韭、薹用韭、叶用韭的现有品种通过引种和系统调查观察,以尽快选育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耐)病强的品种。

4.2管理好肥水,创造有利于韭菜生育、不利于发病的栽培环境。注意整治植地排灌系统,防止植地积水和受涝;合理密植;勤施薄施肥料,避免过施偏施氮肥;定期喷施富含微肥的叶面营养剂,促植株稳生稳长,缩短割韭周期,改善株间通透性,有助于减轻发病。

4.3及时喷药,预防控病。于每次割韭后至新株抽生期开始喷药预防。药剂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粉2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粉1 000~1 5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400~5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可湿粉600倍液,或20%氟纹胺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50%菌核剂可湿粉800~1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着重喷植株基部及地际部。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