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1 、症状

成株受害多发生在近地表的茎、叶柄或叶片上。初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腐烂,但不发生臭恶,在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黑色鼠粪状菌核。采种株(大白菜、小白菜、萝卜)多发生在终花后期,为害叶、茎及种荚,以茎部受害最重。一般先从衰老叶片边缘或叶柄开始发病,水渍状,浅褐色,并从叶柄向茎部蔓延,引起茎部发病,病斑初呈水渍状,稍凹陷,浅褐色至白色,斑面生白色棉絮状菌丝(高湿状态),最后茎秆腐朽,呈纤维状,茎内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1.jpg

甘蓝菌核病病症(图示)

 

2、病原形态

病原为真菌,中文名: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ert) de Be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粪状,直径1-10毫米,可生子囊盘1-20个,一般5-10个。子囊盘杯形,展开后盘形,开张在0.2-0.5厘米之间,盘浅棕色,内部较深,盘梗长3.5-50毫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胞,无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丝组成,外层系皮层,内层为细胞结合很紧的拟薄壁组织,中央为菌丝不紧密的疏丝组织。菌核无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强,温度18-22℃,有光照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经4-7天放射孢子,后凋萎。

3、发生规律

本病由真菌核盘菌侵染引起,病菌寄主范围广,除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还侵染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莴苣、胡萝卜、黄瓜、洋葱等共19个科的71种植物。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和越夏。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在华中地区,菌核萌发一年发生两次,第一次在2-4月间,第二次为11-12月。萌发时,产生具有柄的子囊盘,子囊盘初为乳白色小芽,随后逐渐展开呈盘状,颜色由淡褐色变为暗褐色。子囊盘表面为子实层,由子囊和杂生其间的侧丝组成。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顶端逸出,藉气流传播,先侵染衰老叶片和残留在花器上或落在叶片上的花瓣后,再进一步侵染健壮的叶片和茎。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发病后期在菌丝部位形成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温度为0-30℃,20℃为最适。菌核没有休眠期,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但不耐潮湿,一年后即丧失其生活力,温度在5-20℃和较高的土壤湿度的状况下菌核即可萌发,其中以15t左右为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适温5-10℃,经48小时后,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本病在温度20℃左右和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环境条件下,病害严重,反之,湿度在70%以下,发病轻。早春和晚秋多雨,易引起病害流行。

4、防治措施

4.1发病严重地进行深翻,菌核深埋土中,子囊盘不能出土,减少病菌初侵染来源。

4.2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4.3喷洒杀菌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2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喷药一次,共2-3次。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