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一)病害症状

染病初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发展,叶尖或叶缘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点,变黄至黄褐色、萎蔫、卷曲,发病初期不易察觉,发展到大豆植株上部才能发现;茎杆由绿逐渐为黑褐色干枯,由茎基部向上发展;主根干缩,侧根腐烂,病株易拔起。

 

1.jpg

大豆枯萎病病症(图示)

 

(二)传播方式

1、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随种子越冬。主要以土传为主,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病菌从伤口或根冠部侵入,病菌在田间借助灌溉水、农具、施肥、昆虫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

2、病菌随根部伤口侵入大豆组织后,在组织的导管中大量繁殖,菌丝堵塞导管,影响水分运输,并分泌毒汁,最终导致植株萎蔫死亡。

3、发病温度20~30℃,发病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pH值5.5~7.7。在适温范围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如遇多雨,病害易流行。

(三)发病条件

1、发病轻重与降水量及温度有关。生育期间降水量偏少 ,气温偏高易发病,反之不易发病或发病轻;在大豆生长期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时就易发病;低洼潮湿地,或地块受涝,往往发病严重,如同一地块的同一品种,坡上地比低洼地相对发病轻。

 

2、品种间抗病性有较大差异。

3、重茬耕作加大发病率。重茬种植每年都消耗土壤中相同的养分,土壤养分单一消耗,引起土壤部分营养元素缺失,不易满足大豆生育期间对土壤养分的要求;多年重茬大豆根部虫害也加重,如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蛆、蛴螬、跳甲幼虫等,这些害虫会给大豆根部造成伤口从而加重枯萎病的发生。

4、土质粘重、根系发育不良发病重。土壤团粒结构差,土壤通透性不好,植株根系生长发育不良,长势弱,植株瘦小、淡黄,营养严重缺乏,抗逆性降低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枯萎病的品种。

2、重病地实行与非豆科作物轮作,不便轮作的可覆塑料膜对土壤进行热力消毒,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尽量少施用化肥。

3、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

4、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0毫升+30%多克福种衣剂600-700毫升拌种75-100公斤,能预防种子带菌,也能预防苗期害虫。ABT生根粉10-45ppm浸种或拌种,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强抗逆能力。

5、上一种植季发病的地块,在大豆苗期,用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300毫升/公顷,或45%咪鲜胺水乳剂125毫升+43%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公顷,或45%咪鲜胺水乳剂125毫升+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克/公顷,或45%咪鲜胺水乳剂125毫升+40%氟硅唑乳油20毫升/公顷,及早进行防治。

6、在发病初期,用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00毫升,或45%咪鲜胺水乳剂250毫升+43%戊唑醇悬浮剂50毫升/公顷,或45%咪鲜胺水乳剂250毫升+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克/公顷,45%咪鲜胺水乳剂250毫升+40%氟硅唑乳油30毫升/公顷,及时进行补救。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