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重大灾发性病害,是由媒介灰飞虱吸毒获毒带毒感染发病而难以控制的病毒病。对水稻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因此,提出治理对策,对控制病害流行危害、保障水稻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1.jpg


  症状俗称“矮稻”。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一)发病特征

该病害开始零星发生,随着毒源的积累、传毒介体数量的增加,呈突然爆发的趋势。一般发病田块损失产量10%-20%,重者损失30%-80%,甚至绝产绝收,成为杂交水稻的灾发性病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共同特征是:病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直,新叶有的出现扭曲皱缩。但在秧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症状表现各有特点。由于其发病症状、流行程度较上世纪60年代初发期有较大差异,故常被误诊为种子质量问题或除草剂药害,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  
  (二)病原 
  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大小75-80hm。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三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0-10000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天。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梁、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一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能抽穗。而由除草剂引起药害的症状是枯黄;由植物生长调节剂引起药害的症状是扭曲;由杂交稻种性不纯引起的杂株在秧苗期一般看不出来。 
  1、分蘖期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而处于分蘖期的药害植株。其所在叶片均叶形直立,心叶扭曲畸形,边缘白化;杂交稻种性不纯的杂株则生长比较正常,一般株形矮小。 
  2、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在感病的粳糯稻茎秆上可见白蜡状突起的脉肿斑。这是当前黑条矮缩病的最突出表现症状。期14-24天。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 
  (四)防治方法 
  1、药剂治虱防矮,虫源地防治。在双季稻区,对早稻穗期黑条矮缩病株发病1%以上时,应做好早稻穗期灰飞虱若虫盛发期的药剂防治。在单季稻区,如有杂草发病的,应做好田边杂草和荒田灰飞虱的药剂防治。 
  2、做好种子处理。在种子消毒处理的同时,应选用吡虫啉做好浸种工作。也可在催芽播种前按每公斤种子用吡虫啉有效成份1.5-2克进行拌种后播种,减轻秧苗期灰飞虱传毒发病。 
  3、药剂防治。在水稻秧苗2-6叶期,每次间隔3-5天施药1次,消灭迁人秧田的灰飞虱。在移栽后本田初期视灰飞虱虫情再防治1-2次,减少本田期感染机率。应选用对灰飞虱击倒快、持效长的药剂,每亩可用吡虫啉成份5-8克或5%锐劲特SC30-50毫升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300克。在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期,每亩应在上述药剂中,再加80%敌敌畏乳油200-250毫升,以增加速效性。做到统一时间连片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