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信息速递 资讯内容

秋深耕稼熟,绿浪起黄云。眼下,全省各地正抢抓农时开展秋收作业。在“天帮忙,人努力”的背景下,今年我省粮食主产区预计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然而,开源不忘节流,增产不忘减损。抢抓秋粮收获关键期,全链条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着力点。

有调查显示,受收获时间选择不精准、农机精细化收割水平不高、仓储条件不理想等诸多因素影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收获、保管、运输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跑冒滴漏”。

这种产后损失,触目惊心。如果按照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计算,减损1%的情况下,就可节约粮食686.53万吨,这无疑相当于给粮食有效供给扩容“无形良田”,且是完全无土地、水资源、农药、化肥投入的绿色良田,实现“无地增产”。

让“无地增产”变成现实,首先要选好采收时间。所谓“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不同粮食产区要根据自身的气候条件情况,研判风雨、降温等气象变化,合理安排秋收时间,适时收获。既要防止过早采收,成熟不够、伤镰减产,又要防止过晚采收,倒伏落粒、遇雨受潮。

要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推广普及,提高了耕种收割的效率,但在粮食减损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下一步可在加大农机具研发制造力度上下功夫,让农机可更精准地与各品类、各品种粮食作物相匹配,并加强农机手培训,减少机收损失。

还要做到科学储粮。指导农户将整晒后的粮食尽快入仓,避免受湿霉变、虫咬鼠啮。推广低温储粮等技术,有效减少粮食在储藏中的损失,让“丰收在手”的粮食,总量不减少、品质不打折。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面向未来,我们应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深挖潜力,让减损成为另一种方式的增产,让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更加沉稳有力。

上一篇:西红柿上色不均匀的原因及最佳解决办法

下一篇:减少西红柿畸形果应牢记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