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辽宁春耕生产在即,辽宁省整合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挑战,齐心协力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开展春耕技术指导,为粮食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农业都哪些领域科技供给有保障?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是种业创新成果供应充足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种业领域科研项目取得较大突破,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食用菌四大领域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各类育种相关项目142项,总计合同经费1.9亿元,育成新品种120个,实现了自主新品种的更新换代,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6%,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
其中:水稻品种“北粳1705”亩产可达750公斤,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玉米品种“辽单575”产量高达1347.3公斤,创东北春玉米高产记录;高粱杂交种“辽糯11”产量816.5公斤/亩,在全国排名第一,高出第二名16.7%。今年3月,辽宁省科技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种业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聚焦“十四五”种业创新任务,明确了保障国家战略需要和做大辽宁地方特色两大方向,共16个品类的攻关目标,酝酿启动研发一大批种业创新成果。
二是科技特派员主动担当有作为
近期,辽宁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恰逢春耕的关键窗口期。辽宁省科技厅于3月16日发布“抗疫情、助春耕”倡议书,动员全省各级科技特派员紧急行动起来,为科学防控疫情和科学指导春耕生产贡献力量。各科技特派团积极响应号召,“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虽暂停进村入户,但不停技术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特派员的使命与责任。
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团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223个,推广配套栽培技术294项,建设示范基地121个,开展培训128场,为保障全省良种覆盖率和粮食保稳增产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去年以来,围绕以种业振兴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省科技厅在布局“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重大重点科研攻关计划项目基础上,充分考虑农业自身特点,深入完善实施科技特派制度,以科技特派推动良种良法在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示范推广,形成了“好项目,靠特派”的广泛共识。
三是实施粮食安全专项计划
2022年,省科技厅在本级科技计划中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增设“粮食安全”专项,重点支持种业科技创新工作,已向社会发布首批揭榜挂帅榜单6个、新组建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1个。针对主要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设置种质资源创新专项3000万元,由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农科院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等相关工作。
同时,面向种业创新,在2022年拟安排支持优质水果、优势畜禽、传统海洋渔业、精品淡水鱼、林下作物、农业微生物等品种选育项目。此外,在黑土地开发与利用、智能农机装备、精准实肥、农药减施、粮食加工、农业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也分别设计了重点研发类攻关项目,多角度、全方位加强科技供给服务,保障粮食安全。
四是建立全产业链协同攻关机制
为了“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省科技厅聚焦水稻、玉米、大豆、设施蔬菜4个品类产业链,充分发挥辽宁优势,补齐短板弱项,通过协同创新的攻关机制,整合科研力量开展集成创新,拟布局开展重大专项攻关,进一步推动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科研力量深度融合。
一方面,借助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李天来两位院士的影响力,凝聚创新要素,分别搭建粳稻遗传改良协同创新中心和北方现代设施蔬菜生物育种协同创新中心;另一方面,利用利益联结机制,夯实企业“盟主”地位,分别建立玉米生物育种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专用大豆育种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共享种质资源、统一性状测试、共享育种技术、共建良种繁育基地等多种形式,改变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企业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构建辽宁种业科企联合创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