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新型项目 资讯内容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接近27万亩。尽管并非粮食主产区,但笔者发现,为了稳定水稻生产,提升稻田收益,早在2010年,浙江便提出实施“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将稻田养鱼作为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 

那么,大力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对水稻品种的选择,有什么要求?如何确保实现农渔双赢、钱粮双收?笔者走进浙江余杭、德清等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实践出真知:“渔稻”有机成卖点 

走进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的永胜水产专业合作社,这是一家老牌合作社,过去一直专注于苗种繁育和养殖示范,2011年才开始在虾塘里种稻。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今年整个池塘种稻的面积已经达到了320亩。说起这个模式,理事长杭勇特别推介了池塘种稻的专用品种——“渔稻”。 

杭勇说,这两年,合作社试种后发现,“渔稻”表现突出,米质也十分不错,关键生长期间不打药、不施肥,绿色有机成为了绝对的卖点。 

笔者发现,无论是稻虾轮作、共生,还是水稻与泥鳅、甲鱼等品种的混养,种植户们都十分注重晚稻品种的抗倒性、抗病性,再结合具体养殖的水产品,进而确定何时播种、何时收获。 

告别药和肥:病虫害防控绿色化 

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板陈小东是名大学生“农创客”,2013年一脚跨入农门之前,曾是年薪30万元的企业高管。不过几年下来,在农业领域,他看中了“稻鳅混养”的新模式。 

为了彻底告别农药和化肥,陈小东除了采用色诱、光诱等办法,还想到“以虫治虫”。在八九两个月里,通过放养赤眼蜂来专门防治螟虫类虫害。为了做好肥田这个“课题”,他首先将鸡粪、羊粪、兔粪等加工合成有机肥使用;其次,泥鳅的排泄物和剩余饵料也能被水稻田吸收。水稻经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又供养着泥鳅的生长,从而实现了稻鱼互促。 

据了解,在浙江,像陈小东这样把生态循环理念贯穿于稻渔共生系统的做法,已经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减肥减药”的效应十分显著。 

实现“小目标”:千斤粮+万元钱 

“对于经营主体来说,就算稻渔共生的模式再好,生态效益再突出,如果不能带来高附加值的经济效益,最终也如同无本之木、无水之源。”陈小东说。在探索稻渔共养模式之初,浙江就将目标定位为“千斤粮,万元钱”。如今,这一梦想早已照进现实。 

位于德清县钟管镇的清溪鳖业,在当地名气很大。原因在于,该公司可谓“稻鳖共生”的开山鼻祖,规模最大的时期,稻鳖的种养面积超过2500亩。老板王根连告诉笔者,整个共生周期的5个月,晚稻收割后继续种植大小麦和油菜,次年5月底春花作物收获后,则再实施下一轮共生模式。那么收入状况如何呢?王根连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晚稻平均亩产613公斤,稻鳖单产可达202公斤,亩均利润达到10011元。 

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评价道,发展各种“稻田+”高效模式,是稳定发展水稻生产、提高稻农收入的重要途径,也符合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朱海洋)

上一篇:古老土地长出“新农业”

下一篇:农业部开展百万人才培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