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稻米”,引来“哇”声一片
时间:2017-11-08 16:38
农民日报
秋收时节,在上海青浦这块有着6000年稻米史的热土上,“蛙稻米”一鸣惊人。
在近日举行的青浦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会上,区委书记赵慧琴充分肯定了“蛙稻米”生态种养模式对于青浦大米的引领作用,青浦区区长夏科家为无偿拥有“蛙稻米”品牌使用权的上海自在青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揭牌。
过去的十年,“蛙稻米”以“安全、健康、品质”在上海中高端大米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引来“哇”声一片。随着区委书记、区长为之“站台”,“哇”声更响,传得更远。
众人拾柴,“蛙稻米”香了大上海
“从2008年的18亩到去年的2000多亩,今年一下子扩大到1万亩,2017年是‘蛙稻米’品牌发展的里程碑。”梅雁航说。
梅雁航是“蛙稻米”品牌的创始人,他十年磨一剑的品牌故事,跟着“蛙稻米”一起从青浦走到上海城区,走进消费者心田。
“我们做得很苦,也很幸运,消费者的忠诚度特别高,区农委的相关扶持项目我们基本都拿到了,如果没有众人拾柴,‘蛙稻米’的品牌影响力很可能到不了今天的程度。”联合创始人田刚说。
在消费者心里,“蛙稻米”是青浦大米的一个高端品牌,而在青浦区,“蛙稻米”则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里养虎纹蛙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保护生态的同时获得好的收益。
今年47岁的香花桥街道农民周峰经营着300亩稻田,从2012年开始专种“蛙稻米”,种绿色有机“蛙稻米”每亩成本增加了600元左右,但因为品牌附加值,亩产保持在850-900斤的稻谷比传统种植收入高。
“看似牺牲了产量,其实种植户多赚了,何况少用不用化肥农药,土质明显好转,生态环境也一年比一年好了,哪个种植户不乐意呢?”周峰说。
自“蛙稻米”品牌诞生那天起,就实践着订单式农业模式,由拥有“蛙稻米”品牌所有权的上海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蛙苗,农户按照标准生态种养模式种养,公司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稻谷。
“过去8年规模增长了20倍,今年终于爆发了,实际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未来3年完全可以达到预计的3万亩。”田刚说。
爆发式增长源于“蛙稻米”品牌的战略转变,今年5月,上海自在青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是一家国资、集体资本占51%,民营方上海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混合制企业,在走完“蛙稻米”品牌价值评估程序前,即取得了无偿使用“蛙稻米”品牌和生态种养技术的资格。
“青浦区农业必须承担起保护上海大都市生态环境的责任,‘蛙稻米’通过引领健康消费模式赢得了不错的口碑,通过混合制企业加大生态种植模式推广力度,必将带动青浦16万亩水稻提升附加值,区农委愿意为‘蛙稻米’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青浦区农委主任谢辉说。
科技支撑,“蛙稻米”品质有保障
“蛙稻米”品牌发轫于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的“蛙稻生态种养”项目。该项目引进海南虎纹蛙,实现“以蛙护稻,以稻养蛙”的生态种植,从而减少黄浦江上游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年为了攻关,上海市政府、青浦区政府联合了市科委、市农委、上海交大、上海农科院等机构,并获得了小范围试验田种植的成功。
“‘蛙稻米’品牌十年磨成一剑,农业科技功不可没,科技保障了‘蛙稻米’的品质和标准化种植技术。”上海市水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曹黎明说。
正如曹黎明所说,2009年注册了“蛙稻米”品牌之后,梅雁航从来就没有忘掉农业科技这4个字,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情愿抵押自己的房产,也坚持科研投入。
记者通过田刚得知,他们共申报落实了20多个科研项目,涉及多个农业领域,解决了农业用水净化处理、土壤修复、优质水稻品种选育等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难题。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在青浦建立了“蛙稻米”教授工作站,2016年2月,“蛙稻米生态种养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蛙稻米生态种养技术”编写进上海交通大学《农业生态学原理》教科书,供学生学习研究。
“蛙稻米”则因为有《有机蛙稻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蛙稻生产技术规程》的保驾护航,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GAP认证、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连续6年被评为“上海名牌”产品,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公司核心基地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的示范基地,我们近年开发成功的蛙稻米粉、米茶等深加工产品都得益于科研,相信在‘十三五’期间,科技将更加有力地推动‘蛙稻米’品牌的影响力。”田刚说。
创新价值链,“蛙稻米”蓄势而发
青浦“蛙稻米”的品牌定位是“安全、健康、品质”,“蛙稻米”的特点由此而鲜明,消费者定位也因此明确。但是,如果只围绕大米,不在价值链上下功夫,提升“蛙稻米”品牌的影响力显然后继乏力。
“我们很早就尝试一二三产融合,以此提高品牌附加值,因为实力有限,只好小打小闹,近两年‘蛙稻米’的品牌价值有了很大突破,蛙稻米米粉、糙米茶、黄酒等深加工产品相继问世。”梅雁航说。
虽然这些深加工产品只占了“蛙稻米”产量的10%左右,记者发现,附加值却颇为喜人,因为“蛙稻米”品牌忠诚度高,在上海友谊商城、第一八佰伴、西郊宾馆、锦江饭店等著名宾馆和高档商场形成了销售链,这些深加工产品不愁销路。
但梅雁航并不满足于此,他一直努力挖掘“蛙稻米”基地生态休闲旅游的功能价值。自2011年开始,就开始运营中小学“蛙稻米”夏令营活动,每年维持在5000人左右,随着“蛙稻米”品牌和生态种植模式向青浦全区扩展,“蛙稻米”基地将很快达到3万亩的规模,“蛙稻米”文化体验园的潜在价值一目了然。
“蛙稻米”品牌的力量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上海自在青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后,“蛙稻米”品牌因此牵手上海青浦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青浦现代农业园区、青西三镇(金泽镇、练塘镇、朱家角镇)。
“‘蛙稻米’品牌本身具备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基础,混合制下,资本、资源向品牌集聚,我们有理由期待‘蛙稻米’品牌影响力的爆发式增长。”曹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