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专栏 资讯内容

 央广网北京4月3日消息(记者景明 刘军 任磊萍)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眼下正值春耕。我国从南到北,由东到西,广大田野都进入忙碌的春耕时节。记者近日深入基层采访发现,科技进步助力各地春耕,现代农业正促进乡村振兴,新时代,我国传统春耕生产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

  清明临近,华北地区的麦田已是满眼绿意。在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一排排自走式打药机轰鸣而过。

  村民刘新德站在麦田旁,一脸轻松。刘新德说,今年第一次用上自走式打药机,省力省心。

  刘新德:这个机子喷药喷的匀实,我有九亩地,原来我们老两口最少得打一天,这个机子几分钟就能完成任务。

  一台自走式打药机一次的喷洒范围达到12米,每天能喷洒500亩小麦,可以节省近60个人工。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梁庄村,同样是我国小麦主产区,村民杨荣梅仰望着一架无人机在麦田上空飞行。杨荣梅说,如今喷洒农药全靠这“新把式”。不仅如此,从种到收,都由专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负责,全程机械化一条龙作业,好多事不用自己亲自上阵。

  杨荣梅:以前十几亩地最少得打两天,用无人机打药十几分钟就打完了,多省劲。

  无人机、自走式打药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机器换人”在我国广大乡村逐步推开,越来越多农民从土地中得到解放,面对以往“一刻不停歇”的春耕,农民们更加从容。

  不仅如此。春耕,更突破了季节。

  四月的黑龙江绥化市庆安县,黑土地上的积雪还没消融。但在东合集团久宏水稻现代农业科技试范园区的智能化催芽车间里,已是一派火热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将稻种装进水稻籽种袋,分批次放进浸种催芽箱内。

  园区技术人员王可荣说,科技进步,让黑土地的春天“来得比以往都早些”,因为通过技术手段,水稻生长期被延长,稻米口感更好,每公顷土地还能增产1600斤左右。

  王可荣:现在都采用智能催芽,水循环温度一致,还可以增氧,芽催的比较好,长势整齐,我们今年接到33 万亩订单。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淡化了春耕的季节性。在安徽、江苏等地采访,记者看到,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四季分明、一年一茬”的传统春耕模式正在被打破。

  在安徽巢湖,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巢湖负责人彭江南一大早就打开电脑,通过依托物联网建立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查看管理的上万亩小麦。彭江南说,受今年初的寒潮天气影响,小麦长势偏弱,最近的重点工作是给小麦追肥和防控病虫害,从而提升小麦的质量。

  彭江南:过去我们叫“看天吃饭”,现在借助智慧农业系统,我的地块管理、作物种植监测、气象预报等东西线上化以后,就可以真正做到“知天而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种衔接,正在各地推进。

  浙江杭州城西的一栋写字楼里,一百多位年轻人正在忙碌的敲击着键盘,参与着全国多个蔬菜基地的春耕播种。

  杭州小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卖家事业部负责人谢金余介绍,传统模式面临市场信息滞后、农产品损耗大的弊端,供给种植基地,信息迅速,流程简化。目前这种模式已覆盖全国45个城市,去年一共卖出20多万吨各类蔬菜,今年预计将达到100万吨。可以说,互联网创业瞄准订单农业,信息预判和数据分析让农民面对市场更有主动权。

  谢金余:数万个菜贩子的需求,匹配上游六大核心产区数十个蔬菜品类供应商的信息,最终汇总成明确的订单,通过我们高效的物流服务连接在一起。

上一篇:各地春季田间管理掀高潮 特色种养殖效益高

下一篇:以乡村振兴为抓手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