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专栏 资讯内容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彰武县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打破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20年既有之格局,利用互换并地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的全新气象。用3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598个村民组互换并地工作。

1.jpg

零散变整块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真镜头一
彰武县四合城镇三官村古力板花屯。村民李玉芳说:“我有一块地只有3条垄,农机根本用不了,只能用黄牛拉犁,镰刀收割。”四年连续大旱,李玉芳从来没浇过地。“屯东3条垄,屯西5条垄,浇地时要不停地挪设备,费工费力,多打的粮食还不够浇地的费用。

  承包地细碎化还造成一个“有趣”现象:李玉芳想种什么庄稼自己竟然说了不算。“我得和地块两边邻居商量。如果别人种玉米,我种花生,矮株庄稼就太吃亏了。商量来商量去,大家都改种玉米了。”
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难上加难、农机推广磕磕绊绊、抗旱减灾步履维艰,都与土地细碎化有很大关系,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拦路虎”。互换并地就是把多块并一块、零散并整块,解决土地细碎化的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jpg


徐家村“打样” 局部试点带动全局

真实案例

  2017年初,前福兴地镇徐家村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先行先试,春耕前完成5个村民组的互换并地工作,归块面积达到全村耕地的八成以上。村民自发平整田埂,改造沟路渠,全村“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当年彰武遭遇66年不遇的春夏连旱,徐家村凭借并地整合优势,浇灌耕地550公顷,在邻村普遍歉收的情况下,徐家村大获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冯景财算了一笔账:并地后农机大显身手,每公顷节省1000元种地成本。
  有了徐家村“打样儿”,2017年11月22日,互换并地在全县铺开。彰武县还创造性探索出“三不变一变”原则,即土地所有权不变、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变、30年承包期机制不变,变的只是把零碎地块并成整块。充分尊重民意,等于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全县598个村民组完成互换并地,预计春耕前1000个村民组可完成此项工作,其中章古台镇和福兴地镇完成整镇推进工作。速度之快、效果之好远超预期。

二.jpg


全面开展 全民互助互动成亮点

真实案例

      并地,不仅整合了地块,还聚拢了人心。工作开展过程中,农民互帮互助、合作共赢意识空前提升,亲帮亲、邻帮邻、富帮贫、强帮弱的淳朴乡风强势回归。
  苇子沟镇叶喇嘛土村旧屯的217户农户,父子、亲戚、邻里之间自发合并成13个大阄儿,最大的一个有35户、303.7公顷土地。互换并地后,旧屯实现统一采购、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五统一”预计能增收20%。

  村民通过自发联合,搭建起小农户和大市场间的有效对接平台,催生出一批像朱振久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今后土地流转、组建合作社奠定了基础,为未来城镇化留下转圜空间。
  地块少了,因地界模糊、庄稼挡光等引发的邻里纠纷减少了60%。彰武县在互换并地时为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的新生儿补地,彻底解决了新生儿家庭无地可种、因地致贫等老大难问题,极大缓解了人地矛盾,乡风民俗焕然一新。

三.jpg
  近年来,彰武县打出“四改四增”改革组合拳:实施互换并地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实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乡镇经济增长;实施园区体制改革,促进全县经济增长。“四改四增”的目标是促“两划”,即突破辽西北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上一篇:选择水稻种子需注意啥?

下一篇:乡土留人、产业扶贫、生态兴村 ——全国人大代表热议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