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专栏 资讯内容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新时代“三农”启示录·治理篇:

善!乡土中国时代气象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习近平

农民日报编辑部

  翻开乡土中国的厚重历史,既有农耕文明的辉煌、乡村社会的荣耀,也有礼治秩序的腾挪、乡村治理的变革。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一部乡村治理的变迁史,既是“三农”的命运史,也是家国的兴衰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昔日一盘散沙、如“一堆马铃薯”一样的传统乡村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跨入现代社会门槛。改革开放后,我国乡村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乡村治理也踏上现代化的新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旗帜,将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道路。

  五年强基,何其壮哉!如果说,神州大地上,每一个鲜活实践都是一颗星斗,纷然照亮各自的传奇,那么,中国乡村治理的天空一定是群星璀璨,绚烂壮阔。

吹响乡村治理的时代号角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如何稳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是时代对乡村治理提出的新考题

  乡村治,百姓安,则国家稳。

  让我们将历史“倒带”,把目光定格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那帧镜头。彼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行进至一个重大历史节点和关键时刻。我们创造了大发展的奇迹,也面临发展中急剧凸显的各种矛盾。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基层社会活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如何最大限度增加稳定发展的和谐因素?不仅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更攸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攸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的顺利推进。

  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农村是最基层的社区。时代把做好乡村治理这道考题,更加郑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推进乡村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治党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加强乡村治理,既是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心民心相牵相连的应有之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农”短板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就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农户“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党组织带头人履职能力不强,农村党员地位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也伴随而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越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确保全覆盖。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农村社会治理的红线始终坚持。

  推进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乡村治理处于国家治理的最前沿,是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其治理能力如何,事关国家整体的治理水平。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阔步向前,整体走出了一条与国情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路。然而在乡村,现代化治理依然步履蹒跚。一方面表现在治理能力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治理体系的不平衡性,重经济治理,轻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治理。乡村要跟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还有许多课题亟待完成。

  推进乡村治理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乡村社会生态就像泥土,肥沃则欣欣向荣,贫瘠则草木萧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不断加速。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看,适度规模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二者并存,一些工商企业也活跃在乡野田间;从农村经济结构看,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从农村社会结构看,既有新型经营主体代表,还有小农户、亦工亦农的兼业户,以及工商企业管理者、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打工者;从农民思想观念看,要求共享发展成果的意愿也不断增强,希望更多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要求日趋强烈……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治理对象以及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化,都要求我们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为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培育肥沃的土壤。

  每一个时代提出的考题,都是时代给予的发展机遇。五年来,我们既取势、也取实,立高位、察大势,出重拳、拿实招,吹响了新时期推进乡村治理的进军号,乡村治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俯瞰今日中国,乡村治理的新大势日渐形成,一幅幅崭新画卷正在激情绘就,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广袤乡野,展现出中国乡土社会充满活力的宏大气象。

上一篇:信息化成果惠及乡村

下一篇:化肥批发价格综合指数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