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专栏 资讯内容

(作者:农民日报编辑部|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新时代“三农”启示录·方式篇

赞!发展方式历史跨越

要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习近平

 

  春意涌动,万物勃兴。停了一冬的农机被擦拭一新,加满了油耕耘着开始松软的土地。亿万农民忙碌起来,即将开始新一年的奋斗。神州大地如缎似锦,新时代农业发展气象万千。

  中国人素善以丝织图,绫罗绸缎绮帛锦绢,或织锦,或刺绣,或缂丝,织法虽繁,却都绕不开经纬两根线。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细细针脚上,可以分明看到,五年来,以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织法”,发展这根“经线”与高质量这根“纬线”盘结缠绕,已勾织出一幅恢弘画卷的完整轮廓。

  发展是硬道理!五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念起了“转”字诀:从追求数量向追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再到旗帜鲜明地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发展方式随之而转,发展质量向高企健,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构建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竞争力为之跃升。

  于发展拐点处审慎转舵

  ——三大体系的现代农业发展坐标系甫一亮相,农业的资源配置、生产和经营方式就迅速指向“提质增效”

  因势因时而变,既蕴含着传统的发展智慧,也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在千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势”是短缺,追求高速度增长是历史必然。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当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势”变了的时候,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时势所需。

  今天,我们走质量兴农之路的思想高度统一,思路无比清晰,而在刚开始,却并非每个人都能看懂洋流、看到暗礁、看清风向。然而事实证明,转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国内市场和征战国际市场所不可替代的。“转不转”是个伪命题,“如何转”才是好问题。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指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彼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产业,若单纯追求产量的线性增加,不仅山水林田湖草“受不了”,而且相当部分增量消费者也“不需要”,拿到国际市场上还“比不过”。

  次年中,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把转方式明确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一时间,“转方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词和热词。

  在近代以来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转方式调结构本身不算新鲜事,但如果没有完整的体系,没有鲜明的秩序,没有一位舵手操盘,农业发展中个体分子自发的“转”很有可能变成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指出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样的发展思路,承自习近平“三农”思想在正定、福建、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伏脉于未来一个较长阶段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这样的现代农业,正是“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的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这样的转型之举,也正是为了“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是适应高质量发展大形势、大格局、大逻辑的现实必然。

  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循着一束光穿过极狭的小口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三大体系的现代农业发展坐标系甫一亮相,农业的资源配置、生产和经营方式就迅速指向了“提质增效”的“右上角”。

  认识开始统一起来——

  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产业体系薄弱的地基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就是要坚定不移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解决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业供给效率问题,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指数。

  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生产体系深陷的鸿沟中。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解决“靠天吃饭”和生产效率问题,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的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经营体系落后的洼地里。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就是要培育规模化经营和服务主体,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不同主体间的联合与合作,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

  2016年末,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这一纲领性文件正是以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理念为指引,聚焦转方式、建体系、走新路,以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三农”工作的宝贵经验之光,引导着我们走向现代农业的新境界。

 

上一篇:智能终端 助农民就业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将推出 新型农业主体获可观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