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专栏 资讯内容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农民日报)

新时代“三农”启示录·民生篇    悦!民生建设春雨润田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习近平

  

  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词汇——民生。大到党和国家的施政所向、执政之要,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紧紧系于此。

  翻阅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录,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回顾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基层调研的步履图,农村民生是驻足最多的地方。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从太行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到大凉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和火普村,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一串串坚实的步伐和脚印,清晰地勾勒出人民领袖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时代是出卷人,执政者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评判一个国家的民生水平,不光要看繁华的城市,还要看广大的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这道时代考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孜孜不倦,更多的顶层设计系统出炉,更多的惠农政策密集出台,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发力,更多的民生短板得以补足,农民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发展红利,创造了一个大国农村民生来之不易的优异成绩单,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亿万农民的答卷。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等不起、慢不得

  ——改善民生,千金一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时代意义也越来越凸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如何在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发展基础有别的广袤农村落笔着墨,绘就一幅共同富裕、乐兹在兹的小康图景?如何给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农村贫困人口这个最大短板,注入破除贫困、共奔小康的力量和信心?站在十八大的历史节点上,回顾过去、思考未来,历史的考问、现实的叩问、发展的追问,都将“民生”这两个字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农村民生建设的紧迫性、现实性置于执政者的心头和案头。

  这是大国大党的初心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起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都是党和政府的根本使命重要职责,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意。从昔日的“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从以前的“三转两响”到如今的“一动不动”(车子和房子),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民生的不断改善,见证着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足迹,感受着党在农民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未来,要持续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把民生两字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这是农民群众的美好向往。尽管经过几十年改革发展,农村民生事业快马加鞭,但是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传播的广泛覆盖,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村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丰富,其权利意识更加凸显,发展诉求快速提升。他们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而且渴盼更健康安全的食品、更密更牢的社会保障网、更便利可得的医疗教育服务、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文明的乡村文化、更有效的社会治理。民有所求,必有所应。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农民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农村民生投入,全方位地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

  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民生是最突出的短板,贫困地区是最薄弱的领域。农村群众和城市居民相比,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距。教育医疗等资源城乡分布不均,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生活环境亟待改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一些地方依然可见“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景象,截止到十八大召开之前,我们还有近一亿贫困人口。可以说,城乡之间巨大的发展沟壑、权益差距,是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最显著的不公平。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更多农民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要实现“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的短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多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面对中外记者庄重承诺。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发挥好民生政策这个社会“稳定器”、经济运行“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调节器”的作用,关注生活质量,拉长民生短腿,补齐民生欠账,以民生强根基,以民生促投资,以民生稳增长,带领亿万农民一齐走上小康路。

上一篇: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

下一篇:粮价由托市价变托底价 给农民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