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媒体专栏 资讯内容

说到粮食产销,不禁令农民朋友喜忧参半。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种粮农户在全部农民中占比超过四成;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挤压,种粮利润微薄,粮农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较为明显。那么,2018年粮农该如何稳产增收?

 

 

 

纠结而又矛盾的现实

据新华社报道,江苏盐城阜宁县种植大户王刚流转了约5000亩土地,但是在考虑是否种植优质稻时,心里存在很大的顾虑。

 

主要原因在于,优质稻的销售没有保障,让他不敢轻易试水。原来,王刚所在的阜宁县,规模较大的县粮油商贸公司大多不愿意收购优质稻,包括有机稻在内的优质稻在本地市场消费量不大,卖不上量,少有大米加工企业来收。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纠结而矛盾的现实:一方面国家鼓励像王刚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市场却反馈出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粮食加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愿意高价收购优质稻米,农民朋友种植的优质稻还很难脱颖而出。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优质稻谷和大米需求量巨大,进口量不断增加,2017年1月到9月期间累计进口298万吨,比2016年同比增加16.3%。但是,盐城当地工薪阶层购买优质稻米的不多,市场品牌还有待培育。

 

 

经济效益

 

 

每亩地田租700元,收割旋耕140元,种子农药180元,插秧260元,杂工50元,水电费50元,总成本在1400元左右。正常年景下,水稻亩产在1300斤左右,每亩净收益300元左右,这是比较稳定的。

 

如果种植优质稻,亩产少了300斤左右,每斤只高出大约6分钱,还需要更严格的管理,经济效益比普通稻没有提升,甚至在下降。

2018年是种植普通水稻呢,还是优质稻呢?

为鼓励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加大优质粮食供给,2017年10月,国家粮食局正式启动“优质粮食工程”,力争到2020年把全国产粮大县的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0%左右。

国家粮食局仓储与科技司副司长张承志:

    目前高品质粮食产品难以满足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总体上标准粉、特级粉、东北大米、南方籼米仍是市场主流,也就是千人一面、万人一米,还有到日本买大米这种极端现象。目前市场上高品质大米、专用面粉、高端食用油脂、及全谷物产品可选择余地很小,高端个性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而对高品质产品没有形成可靠的质量保障。总体而言,粮食产业的传统特征仍十分明显,初级加工产能结构性过剩,精深加工的产业规模总体较小,粮食加工产业链条短,深加工后端产品品种不足。

为何日本大米就能被抢购,国产米却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呢?

事实上,中国米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的关键问题,并不出在农民朋友身上,而恰恰是负责精深加工的粮食企业,加工能力相对不足,对于主食产品的开发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所以反映在市场上,就会导致主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难以卖出高价。

粮农的商机与未来市场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农民朋友最大的困惑就在于,不知道来年该种什么,种什么能稳产增收,很想发展绿色、生态、高质量农产品,又唯恐市场不买账,自己承担不起成本。

要想提升粮食产品的竞争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好文章,分别是:延长产业链、塑造供给链、提升价值链。

国家粮食局仓储与科技司副司长张承志:

一、研发粮食去库存的相关技术,深化研究饲料营养以及使用性,淀粉、蛋白等加工新经过及新用途。在过腹转化、深加工等传统领域延长产业链,研发沉玉米的安全利用,非食品产品开发,燃料乙醇提高应用量等新技术,积极探索消化玉米库存的新途径,拓宽去库存的渠道。

二、增加优质粮油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粮食产品。比如说运动员食品、糖尿病人食品、减肥者适用的食品,原粮的提质进档、优质优价产业支撑技术,比如说品质检测专收、专储、专用的基础设施,粮油质量和营养的机理及应用,可靠完整的粮食安全质量追溯机制。

三、研究开发低成本、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加工新技术,引导企业对粮油适度加工。比如说大米、小麦、大宗油脂适度加工综合评价和在线控制技术,加工及口感以及营养的规律研究及相应的加工标准。

国家层面

要想尽早实现“优粮优价”,当务之急是改革最低收购价政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保障农民基本收入和通过优质优价致富增收彼此剥离出来,回归政策设计的托底初衷,让优质粮食的价格由市场供需来决定。否则,最低收购价变成最高价,普通稻的收购成本太高,客观上会造成优质粮食价格的空间也有限,形成“价格天花板”。

种植大户

优质粮卖出高价的关键,在于和相关大米加工厂合作,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发展订单农业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和被认可的品牌,可以拉开优质稻和普通稻的价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米加工企业“稻强米弱”现象。

个体农户

对于个体农户来说,在没有能力去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我们的建议是,从节粮减损做起。事实上,中国的粮食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接近每年从国外进口粮食总量的一半。背后的首要原因,在于农户的储粮环节因条件简陋、缺乏技术指导,而导致的每年的“虫霉鼠雀”造成的损失比例在8%左右。所以,有节流才有盈余,省下的就是赚到的。

加工企业

对于粮食产业链中下游的收储加工企业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做好精深加工。从吃的角度来看,粮食不仅可以转化为馒头、米饭、面条,也可以加工成面包、饼干、零食、保健品:我国的中筋小麦早就供过于求,但优质专用的强弱筋小麦仍然远远不足。另外,粮食的副产品也是饲料、还是宝贵的能源和资源,唯有“吃干榨尽”,才有产业链的延长,才能针对特定的、小众的需求提供有的放矢产品,寻找更多卖点。

市场化企业

对于那些实力强劲,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化企业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做好粮食品牌化与功能化。现如今,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国产好大米大多以地域命名,比如东北大米、五常大米、安徽大米,知名度高的市场化品牌诸如“福临门”、“金龙鱼”却以中低档米为主,所以就无怪乎消费者会跑到日本抢购。固然高价格不一定代表高品质,但品牌却是实现“优质优价”的先决条件。当然,品牌的打造也需要地方政府来主导,要引导大户“种良种”、“种的好”;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把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利润留给优质粮种植大户,让其获得合理的利润。

 

说到粮食产销,不禁令农民朋友喜忧参半。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种粮农户在全部农民中占比超过四成;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挤压,种粮利润微薄,粮农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较为明显。那么,2018年粮农该如何稳产增收?

纠结而又矛盾的现实

据新华社报道,江苏盐城阜宁县种植大户王刚流转了约5000亩土地,但是在考虑是否种植优质稻时,心里存在很大的顾虑。

 

主要原因在于,优质稻的销售没有保障,让他不敢轻易试水。原来,王刚所在的阜宁县,规模较大的县粮油商贸公司大多不愿意收购优质稻,包括有机稻在内的优质稻在本地市场消费量不大,卖不上量,少有大米加工企业来收。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纠结而矛盾的现实:一方面国家鼓励像王刚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市场却反馈出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粮食加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愿意高价收购优质稻米,农民朋友种植的优质稻还很难脱颖而出。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优质稻谷和大米需求量巨大,进口量不断增加,2017年1月到9月期间累计进口298万吨,比2016年同比增加16.3%。但是,盐城当地工薪阶层购买优质稻米的不多,市场品牌还有待培育。


 

经济效益

 

每亩地田租700元,收割旋耕140元,种子农药180元,插秧260元,杂工50元,水电费50元,总成本在1400元左右。正常年景下,水稻亩产在1300斤左右,每亩净收益300元左右,这是比较稳定的。

 

如果种植优质稻,亩产少了300斤左右,每斤只高出大约6分钱,还需要更严格的管理,经济效益比普通稻没有提升,甚至在下降。



 

2018年是种植普通水稻呢,还是优质稻呢

 

为鼓励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加大优质粮食供给,2017年10月,国家粮食局正式启动“优质粮食工程”,力争到2020年把全国产粮大县的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0%左右。

 

国家粮食局仓储与科技司副司长张承志

 

    目前高品质粮食产品难以满足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总体上标准粉、特级粉、东北大米、南方籼米仍是市场主流,也就是千人一面、万人一米,还有到日本买大米这种极端现象。目前市场上高品质大米、专用面粉、高端食用油脂、及全谷物产品可选择余地很小,高端个性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而对高品质产品没有形成可靠的质量保障。总体而言,粮食产业的传统特征仍十分明显,初级加工产能结构性过剩,精深加工的产业规模总体较小,粮食加工产业链条短,深加工后端产品品种不足。

为何日本大米就能被抢购,国产米却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呢?

 

事实上,中国米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的关键问题,并不出在农民朋友身上,而恰恰是负责精深加工的粮食企业,加工能力相对不足,对于主食产品的开发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所以反映在市场上,就会导致主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难以卖出高价。

 

粮农的商机与未来市场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农民朋友最大的困惑就在于,不知道来年该种什么,种什么能稳产增收,很想发展绿色、生态、高质量农产品,又唯恐市场不买账,自己承担不起成本。

 

要想提升粮食产品的竞争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好文章,分别是:延长产业链、塑造供给链、提升价值链。

 

国家粮食局仓储与科技司副司长张承志

 

一、研发粮食去库存的相关技术,深化研究饲料营养以及使用性,淀粉、蛋白等加工新经过及新用途。在过腹转化、深加工等传统领域延长产业链,研发沉玉米的安全利用,非食品产品开发,燃料乙醇提高应用量等新技术,积极探索消化玉米库存的新途径,拓宽去库存的渠道。

二、增加优质粮油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粮食产品。比如说运动员食品、糖尿病人食品、减肥者适用的食品,原粮的提质进档、优质优价产业支撑技术,比如说品质检测专收、专储、专用的基础设施,粮油质量和营养的机理及应用,可靠完整的粮食安全质量追溯机制。

 

三、研究开发低成本、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加工新技术,引导企业对粮油适度加工。比如说大米、小麦、大宗油脂适度加工综合评价和在线控制技术,加工及口感以及营养的规律研究及相应的加工标准。


 

国家层面

要想尽早实现“优粮优价”,当务之急是改革最低收购价政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保障农民基本收入和通过优质优价致富增收彼此剥离出来,回归政策设计的托底初衷,让优质粮食的价格由市场供需来决定。否则,最低收购价变成最高价,普通稻的收购成本太高,客观上会造成优质粮食价格的空间也有限,形成“价格天花板”。

 

 

种植大户

优质粮卖出高价的关键,在于和相关大米加工厂合作,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发展订单农业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和被认可的品牌,可以拉开优质稻和普通稻的价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米加工企业“稻强米弱”现象。

 

 

个体农户

对于个体农户来说,在没有能力去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我们的建议是,从节粮减损做起。事实上,中国的粮食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接近每年从国外进口粮食总量的一半。背后的首要原因,在于农户的储粮环节因条件简陋、缺乏技术指导,而导致的每年的“虫霉鼠雀”造成的损失比例在8%左右。所以,有节流才有盈余,省下的就是赚到的。

 

 

加工企业

对于粮食产业链中下游的收储加工企业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做好精深加工。从吃的角度来看,粮食不仅可以转化为馒头、米饭、面条,也可以加工成面包、饼干、零食、保健品:我国的中筋小麦早就供过于求,但优质专用的强弱筋小麦仍然远远不足。另外,粮食的副产品也是饲料、还是宝贵的能源和资源,唯有“吃干榨尽”,才有产业链的延长,才能针对特定的、小众的需求提供有的放矢产品,寻找更多卖点。

 

 

市场化企业

对于那些实力强劲,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化企业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做好粮食品牌化与功能化。现如今,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国产好大米大多以地域命名,比如东北大米、五常大米、安徽大米,知名度高的市场化品牌诸如“福临门”、“金龙鱼”却以中低档米为主,所以就无怪乎消费者会跑到日本抢购。固然高价格不一定代表高品质,但品牌却是实现“优质优价”的先决条件。当然,品牌的打造也需要地方政府来主导,要引导大户“种良种”、“种的好”;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把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利润留给优质粮种植大户,让其获得合理的利润。

 

上一篇:肥料“24忌”,90%的人第一个就“中招儿”!信不信?

下一篇:2018年,这几种宅基地违规!怎么处理?标准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