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12316今日热点 资讯内容

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研究报告》中,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当季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3%、24%、42%!也就是说相当一大部分肥料要么挥发、淋溶,要么固化到土壤中,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农户的施肥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作物的正常生长需要,连年施用之后,导致土壤环境不断恶化,土壤养分比例失衡,盐害问题突出,作物根系生长受到很大影响。蔬菜田的磷肥利用率很低,一般只有10%-20%,磷肥施用后大部分被土壤固定。那么,施用多少磷肥才能满足作物需要,应该如何使用才能提高其利用率呢?

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某一养分占肥料中该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提高磷肥利用率必须根据土壤条件、作物需磷特性和磷肥性质综合考虑。

1.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
土壤速效磷含量>25mg/kg,施磷肥效果不明显;速效磷含量在10mg-20mg/kg范围时,施磷肥能够促进增产;速效磷含量<10mg/kg时,施磷肥增产效果显著。
在供磷水平较低,氮磷比值大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产显著;在供磷水平较高,氮磷比值小的土壤上,施用磷肥效果较小;在氮、磷供应水平都很高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产不稳定;而在氮、磷供应水平均低的土壤上,只有提高施氮水平,才有利于发挥磷肥的肥效。
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5%的土壤上,施用磷肥增产不显著,在有机质含量<2.5%的土壤上才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因此磷肥最好施在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上。
土壤酸碱度对不同品种磷肥的作用不同,通常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应分配在酸性土壤上,而水溶性磷肥则应分配在中性及石灰性土壤上。

2.根据需磷特性和轮茬制度合理分配和施用
作物种类不同,对磷的吸收能力和吸收数量也不同。同一土壤上,凡对磷反应敏感的喜磷作物,如豆科作物、甜菜、油菜、萝卜、荞麦、玉米、番茄、甘薯、马铃薯和果树等,应优先分配磷肥。其中豆科作物、油菜、荞麦和果树,吸磷能力强,可施一些难溶性磷肥。而薯类虽对磷反应敏感,但吸收能力差,以施水溶性磷为好。某些对磷反应较差的作物如冬小麦等,由于冬季土温低,供磷能力差,分蘖阶段又需磷较多,所以也要施磷肥。
有轮作制度的地区,施用磷肥时,还应考虑到轮作特点。在水旱轮作中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即在同一轮作周期中把磷肥重点施于旱作上;在旱地轮作中,磷肥应优先施于需磷多、吸磷能力强的豆科作物上;轮作中作物对磷具有相似的营养特性时,磷肥应重点分配在越冬作物上。

3.根据肥料性质合理分配和施用
水溶性磷肥适于大多数作物和土壤,但以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更为适宜。一般可做基肥、追肥和种肥集中施用。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最好分配在酸性土壤上,做基肥施用,施在吸磷能力强的喜磷作物上效果更好。

因此,讲究科学的施肥方法,看天、看地、看作物进行合理施用,是提高肥料效果,降低农业成本的关键措施之一。

上一篇:结瓜盛期闹“歇茬”!教您3招恢复长势

下一篇:中央财政累计安排855亿元引导教师扎根农村、服务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