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下旬水稻进入减数分裂期、花粉充实也要即将完成,只要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强管理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
水层管理
水稻一生中生长最快和需水最多的时期是拔节孕穗期,也是耐旱、耐寒最弱的时期。如果此时缺水,幼穗分化就会受影响,造成穗短小、粒少、空瘪粒多。因此,要适当加深水层,前历10厘米,在剑叶与其下叶叶耳间距正负5厘米时,如有17℃以下低温冷害时,应灌水17厘米以上(水温18℃以上),防御障碍型冷害。如果没有低温的情况下抽穗前3—5天,稻穗的各部器官发育完成时,要酌情排水晒田,晒到田面不裂纹、水稻退青转黄为宜。后期建议间歇灌溉,水层保持在3~5厘米。
施肥管理
水稻这个时期是叶片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可进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早熟,缺肥的地块施用粒肥。(把握不好施用粒肥时期不建议施用)
病虫害防治
诊断预防水稻是否有稻瘟病、褐变穗、细菌性褐斑病、鞘腐病、胡麻斑病、纹枯病等病害在田间混合发生。可在孕穗末期、齐穗期喷药进行防治。
水稻在孕穗拔节及抽穗时,正处高温高湿的盛夏季节。由于施肥严重不平衡,氮素肥料严重过量、无效分蘖多,密度大,通透性不好,水稻茎秆组织密度疏松,疲软,抗性极其低下。在水稻孕穗和抽穗拔节期,又是高温高湿季节,孕穗和抽穗期的水稻,又是抵抗力最弱的时候,极易发生各种病害,造成减产和减收。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真菌病害。水稻田间稻瘟病,多数先发生在氮肥偏大的地块、在肥窝中的稻苗下部叶片上。如果防治不利,再遇上连续高温高湿的寡照天气,稻瘟病就可能蔓延或爆发。一旦大面积发生稻瘟病就会造成严重减产。按稻瘟病的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茎瘟和谷粒瘟。危害最重的还是穗茎瘟。也叫掐脖瘟。如果水稻大面积发生穗颈瘟就可能造成严重减产或绝产。水稻发生叶瘟是穗颈瘟流行的前兆。要先预防叶瘟。叶瘟主要包括一下几种类型:
1、普通型。水浸状,早晨叶背面有灰色霉层。外黄内褐中间灰白,梭型斑,病斑两端延叶脉有坏死线。
2、急性型叶斑。形状大小不规则,暗绿色水浸状,叶片正反面都有大量灰绿色霉层。发展快、易流行。
3、白点型。嫩叶有白点,雨雾、连阴天转急性型稻瘟病。
4、褐点型病斑。病斑褐色,针头大小,抗病品种干燥发生,高温高湿转成慢性病斑。
二、纹枯病
纹枯病也叫稻脚瘟、花杆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也侵染谷粒和茎杆。叶鞘侵染水稻病斑是暗绿色水浸状小斑,扩大连片后,成为不规则大斑,有腐烂和茎杆侵染。病斑边缘褐色,中间淡黄褐色至灰白色,形成花色云纹病斑。发病严重的能形成菌丝和菌核。在高温高湿和大雨后,病斑多从池埂边的水稻植株的下部叶鞘开始先发病。
三、细菌性褐斑病
细菌性褐斑病多数在水稻倒2叶前后发病,主要表现是红叶尖儿。是细菌侵染造成的。多发生在氮肥大的田块,特别是在高温高湿连阴天又刮大风的情况下,在孕穗期,极易发生细菌性褐斑病。主要表现为先红叶尖,连阴天和大风过后,水稻叶尖的红色条斑逐渐向叶片迅速扩展。可能在几天内,全田都变成红色。
四、褐变穗
褐变穗是由链格孢属的真菌引起的病害。水稻叶片上没有病斑,抽出穗来,稻粒变成红褐色或黑褐色。
12316今日热点
资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