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信息速递 资讯内容

2015年开始,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我省组织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作物化肥用量持续下降、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需要持续推进科学施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一、现状和形势
全省各地深入推进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科学施肥理念不断强化,科学施肥技术不断创新,科学施肥措施不断落地,为粮食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以上、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化肥用量连续下降。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农用化肥施用量连续6年保持下降。2021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135.0万吨(折纯)、比2015年减少11.2%。二是施肥结构更加优化。制定水稻产区、玉米产区氮肥定额用量指导意见,分农时分作物发布科学施肥技术意见,指导科学选肥用肥。三是施肥方式不断改进。推广应用高效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化肥利用率明显提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模式,2021年我省水稻、玉米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五是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强化有机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登记管理,将大量元素水溶肥料等7类肥料由登记改为备案,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抽查,加强肥料标准体系建设,引导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对化肥减量增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稳粮保供任务更重。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推进投入品减量化,既要将不合理的化肥用量减下来,也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减量化工作面临新挑战。二是绿色发展要求更高。促进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方式绿色化,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力推进化肥减量化是必然要求。三是科学施肥需求更迫切。我省粮食作物化肥用量趋于合理,经济作物施肥还存在用量不精准、结构不合理、方式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同时,化肥品种还相对单一、氮磷及中微量元素配比还不够优化、有机无机配施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模式,采取综合措施,扎实推进全省化肥减量化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科研推广管理全行业协同、生产使用评价全链条推进,加快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着力科学施肥、精准施肥、绿色施肥,推进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多元替代,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强化创新在化肥减量化中的支撑作用,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动科技集成创新,突破一批重大瓶颈问题,推动科学施肥提档升级。
二是科学施肥,多元替代。坚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避免过量施肥、盲目减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推广应用新型肥料,推进绿肥种植和秸秆多样化还田,挖掘土壤养分有效性,减少化肥用量。
三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生态治理压力大的区域为重点,针对突出问题,综合运用科技、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化。
四是创建模式,构建机制。加强技术熟化和集成应用,创建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统测统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农化服务,探索构建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等长效机制。
五是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夯实科学施肥公益性基础。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主力作用,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汇聚化肥减量化合力。
(三)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肥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备的化肥减量化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和工作机制,着力实现“一减三提”。
一是进一步减少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到2025年,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更加合理,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以稳为主、稳中有降。
二是进一步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大力推进有机无机配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有机肥施用技术,倡导绿色种养循环,促进有机肥资源得到有效合理还田利用,到2025年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持续开展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制定配方、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基础性工作,到202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四是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机具,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到2025年全省玉米、水稻两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

三、技术路径和技术措施
(一)技术路径
一是“精”, 精准施肥减量增效。夯实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精准制定发布肥料配方信息,提高配方肥、专用肥施用比例,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
二是“调”,调优结构减量增效。加大绿色技术和投入品的研发推广力度,优化氮、磷、钾配比,调整养分形态配合,促进高效吸收。针对性补施中量和微量元素,减轻缺素症状。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
三是“改”,改进方式减量增效。改进传统的表施、撒施、大水冲施等施肥方式, 研发先进适用的施肥设备, 推广应用种肥同播、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机械和施肥技术,配套缓控释肥料、专用肥料、水溶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转变传统施肥方式,提高施肥效率,减少化肥用量。
四是“替”,多元替代减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推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生物固氮等多元替代化肥方式,推动有机无机结合。通过耕层调控、微生物活化等技术,激发土壤养分有效性,替代化肥投入。
五是“管”,科学监管减量增效。健全覆盖肥料生产、使用监管全链条的制度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氮肥施用定额,推行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管理,分区域、分作物、分农时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引导农民把施肥量控制在合理区间。
(二)技术措施
1.施肥原则:
全省总体以限氮、限磷、控钾为主,同时优化养分运筹、调整施肥结构,增加有机肥料施用,合理配施钙、镁、硫、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及其他功能性肥料。各地应根据当地土壤养分状况、农户施肥现状以及不同作物养分需求情况,针对施肥难点和突出问题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的精准施肥策略。有条件的绿色发展先行区、黑土地保护区、特色作物种植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可根据需要制定专项化肥减施增效施肥策略。
2.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养分管理与调控。强化土壤、肥料、作物三者协同,实施养分综合管理,基肥追肥统筹,开展高效营养诊断、精准养分调控、数字化施肥管理等施肥新技术,实现精准施肥。
二是促进肥料新产品推广与应用。推广应用缓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有机肥料、增效肥料和其他功能性肥料,促进配方肥落地,提高肥料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实效。
三是推动施肥新方式配套与集成。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械、水肥一体化节肥节水设备、肥料深施设备、土壤理化性状监测设备、喷施设备、侧深施肥机械、喷肥无人机等高效机械或设备,提高施肥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四、重点任务
(一)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行动。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 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升级版,促进深化提升和推广落地。打基础。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与应用,及时更新施肥参数,修订养分丰缺和施肥指标体系,精准制定肥料配方。强服务。创新高效测试方法,探索现代营养诊断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等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探索作物专用肥套餐制配送、植物营养全程化管理、智能配肥“云服务”等一体化模式, 提升服务能力。促落地。深入开展农企合作,有效联结肥料生产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肥料生产企业按肥料配方生产配方肥、作物专用肥,探索公益性与经营性融合互补的服务模式,促进配方肥落地。
(二)“三新”集成配套落地行动。结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利用效率。新技术。实施养分综合管理, 因地制宜推广营养诊断、根层调控和精准施肥等技术,实行有机无机配合,促进养分需求与供应数量匹配、时间同步、空间耦合。新产品。加强绿色投入品创新研发,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积极推广高效优质肥料,准确匹配植物营养需求,提高养分吸收效率。新机具。推广应用配套施肥设施和高效施肥机械装备,提高施肥效率,减少化肥流失和浪费。
(三)化肥多元替代推进行动。统筹利用有机肥资源,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推动有机无机结合。种养循环。以畜牧养殖大县为重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种养对接,以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堆沤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促进有机无机结合。秸秆还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覆盖、翻压、堆沤、生物反应堆等方式还田利用。合理轮作。优化种植制度,推广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轮作、间套作,接种根瘤菌剂,促进生物固氮。
(四)肥效监测评价行动。构建施肥效果监测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化肥减量化成效。布网点。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为对象,建立农户施肥情况调查点和肥料使用效果监测点,创新数据采集手段和机制,开展调查监测,掌握一手数据。建平台。搭建科学施肥数据管理平台, 在深入挖掘农户调查、测试化验、田间试验、效果监测等数据基础上,系统整合化肥生产流通等相关信息来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为科学施肥“云服务”提供支撑。评效果。优化评价参数,建立省市县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化肥减量化效果。
(五)宣传培训到户行动。强化肥料知识与施肥技术宣传培训和推广,促进科学使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科学施肥培训行动,采用省、市、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四级联动, 科研教学、行业协会、肥料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四方互动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发挥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和省级专家团队技术支撑作用,组织开展“专家包片”科学施肥指导行动, 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宣传引导。开展科学认识化肥作用、促进绿色发展专题宣传,编印科学施用施肥宣传资料,征集总结化肥减量化典型案例,采用现代传媒和传统传媒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报道,提升宣传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业农村厅成立由厅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化肥减量化行动领导小组,厅有关处室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厅种植业管理处会同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工作。各市、县(市、区)成立由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压实工作责任。落实“ 部门指导、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构建“政府抓落实、部门抓指导”的工作推动机制,坚持行政推动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着力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将化肥减量化的主要任务分解到年度,细化到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三)强化法制保障。开展肥料立法调研,积极推进肥料领域立法。推动肥料管理衔接,有效串联起肥料生产、登记、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肥料行业管理机制。
(四)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与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化肥减量化稳定投入保障机制,支持探索建立粪肥科学还田利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五)强化科技支撑。发挥教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产品和信息优势,组织开展绿色投入品、新型施肥技术等研发创新,集成一批技术模式,加快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

上一篇:辽宁马铃薯春播栽培作业历

下一篇:2023年春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科学施肥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