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12316今日热点 资讯内容

灰霉病是设施草莓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为害花器和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草莓发生灰霉病后,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减产20%~30%,重者甚至绝收。

发病症状
花器染病:幼嫩的花器容易感病,侵染初期花萼出现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通过花萼逐渐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也有的草莓灰霉病在花器上表现为花萼背面呈红色,果实停止发育,形成僵果,病害往往为害整个花序,果枝变红,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果实染病:多发生在绿果上,侵染初期在果实上形成水浸状病斑,病害进一步扩展形成褐色病斑,并且病原菌向果实内部纵向侵染。在雨天、浓雾或高湿的环境下,病斑迅速扩展,在病果上形成灰褐色霉层,加速病害的传播。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导致果实脱落。
叶片染病: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片上或靠近地面的叶片容易染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形成灰褐色水浸状大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最后蔓延到整片叶,导致叶片腐烂、干枯,病斑部位后期形成灰褐色霉状物。干燥时呈褐色干腐状,湿润时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

叶柄染病: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柄处引起叶柄发病,初期叶柄颜色变浅,形成水渍状小斑,扩展后呈长椭圆形,在湿度大的条件下表面会着生灰褐色霉层。叶柄基部受害,导致植株倒伏。

防治措施
1.培育无病壮苗。
实施苗床消毒,严格控制育苗条件,加强苗期水肥管理,培育壮苗、无病菌,从源头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2.深沟高垄,膜下暗灌。
改变传统平畦种植习惯,采用深沟高垄栽培技术,垄面覆盖黑色地膜,膜下铺设滴灌管,既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又可以降低空气湿度,提高地温,创造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环境。地膜覆盖同时可以阻止植株和果实与地面接触,阻隔了土壤中的病菌向植株传播,能够有效降低叶片及果实的发病率。
3.调节温室环境条件。
草莓灰霉病属于低温高湿病害,可以通过调节温室内叶片和果实的着露量和着露时间来预防灰霉病的发生。严格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草莓进入花期以后,白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上,夜间12℃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控制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
4.加强田间管理。
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花、病果、病叶,拔除重病植株,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拉秧后及时清除落叶、病僵果,降低田间土壤带菌量,减轻次年发病率;加强光温、肥水调节,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调节磷、钾肥比例;有条件的地块实行轮作倒茬,适宜草莓轮作倒茬的有葱、韭菜、蒜、十字花科蔬菜、菊科蔬菜等。
5.化学防治
喷雾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7天喷施一次,要注意交替轮换用药,同时不得随意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以免产生药害。
烟熏: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或10%腐霉利烟剂,3%噻菌灵烟剂,熏烟灭菌。在大棚内设若干放烟点,均匀摆放,将烟剂引燃发烟,关闭门窗、风口5个小时。5~7天一次,连熏2~3次。

上一篇:设施蔬菜补水注意事项

下一篇:13731亿斤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