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12316今日热点 资讯内容

番茄晚疫病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露地、保护地均可发生,尤其是早春温室低温高湿条件发病严重。
一、症状
番茄幼苗染病,先是在叶片上出现水?状绿色病斑,向叶脉和茎上蔓延后,致茎秆变细呈黑褐色,高湿时病部产生白色霉层。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不规则水?斑,后转为褐色。高湿时叶背病健交界处长出白霉,整叶腐烂,并可蔓延到叶柄和主茎上。茎秆染病,产生条状暗褐色凹陷病斑。成苗期青果染病,果面形成褐色坏死斑,病斑边缘云纹状,潮湿时表面也可产生稀疏白霉。
二、病原及发病条件
该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引致。菌丝在1℃-30℃均可发育,最适为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18℃-22℃,相对湿度85%以上。
除番茄外还可侵染马铃薯、茄子等作物。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也可潜伏在马铃薯薯块上,由春播植株传给番茄。病菌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落到植株上后,有水滴即可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后侵入植株组织。田间形成中心病株后,再经风雨扩大蔓延,引起田间普遍发病。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发展速度与栽培条件和植株本身的抗病性有关。①气候条件:当气温在25℃时,潜育期仅3-4天。温度过高不利于病害流行。病菌要求相对湿度75%以上才能发生。②栽培条件:植株茂密、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瘠薄、植株衰弱或偏施氮肥造成徒长均有利于发病。③品种:目前较抗病的品种为中蔬4号等。
三、农业防治
对该病的防治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做到健身栽培,增强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
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蔬4号、佳红、强丰、佳粉10号等。
2、实行轮作。病田最好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并避免和马铃薯邻作。
3、培育无病壮苗。育苗土应选择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土,培育无病壮苗。
4、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整枝、摘心、打杈,促进主茎的健壮生长。
5、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的条件,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病害。
6、合理控制温度,降低湿度,注意加强通风。特别是早春栽苗缓苗后,应注意提高棚温,最好做到白天25℃-28℃,夜间13℃-15℃,地温18℃-20℃。进入开花结果期后,适当降低温度,白天23℃-25℃,夜间15℃-17℃,空气湿度60%-65%。
四、药剂防治
温室大棚栽培中,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及时采用烟雾法防治。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200-250克熏烟一夜。同时也可采用粉尘法喷粉。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次每亩1公斤喷粉,隔9天再喷一次。
棚室和露地栽培在田间发病初期也可选用喷雾法防治。可选用72.2%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剂800倍、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69%烯酰·锰锌(安克)可湿性粉900倍、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500倍,每7-10天一次,连用4-5次。此外,也可用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400倍、50%甲霜铜可湿性粉600倍、12%松脂酸铜(绿乳铜)乳油600倍灌根,每株灌300-350毫升,每10天一次,连灌3次。
注意:温室大棚春季移栽,必须注意做好未移栽苗子的管理,注意天晴后提升棚温和土温。当土壤温度稳定到15℃以上,再行栽苗,以保证尽早缓苗和培育壮苗。

上一篇:苹果树花前花后需合理用药!

下一篇:2022年第14期生猪市场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