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省稻区二化螟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情况,结合气象、生态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21年全省一代二化螟总体将偏轻至中等发生,在虫源基数较高的大连、辽阳、铁岭、沈阳等地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60万亩。防治适期在6月中下旬。
一、预报依据
1.越冬虫源基数。根据主要稻区调查,全省二化螟冬后虫源基数平均百穴虫量12.76头,略低于去年(12.98头),仍处于较低虫源基数水平,其中,虫源量较高的地区为大连市25头/百穴,辽阳市20.8头/百穴,铁岭市18.91头/百穴,沈阳市17.79头/百穴;全省越冬存活率为94.1%,高于上年。
2.气象条件。预计2021年6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99-108毫米,较常年同期(90.0毫米)偏多1-2成;月平均气温为22.0-22.9℃,较常年同期(21.4℃)偏高0.6-1.5℃。气象条件对二化螟发育有利。
二、防治建议
加强二化螟田间监测,准确把握二化螟发生动态,及时发布发生与防治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防控。在虫量较低地区可以优先采用绿色防控措施进行防治。
1.性诱杀。在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羽化始期,集中连片大面积使用性诱剂诱杀成虫,通过诱杀来控制害虫基数。可采用长效性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 1 套,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 50-80 厘米为宜。
2.释放赤眼蜂。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或螟黄)赤眼蜂,连续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5000头/亩以上,保证每亩总放蜂量15000头以上,可采用无人机开展投放防治。
3.杀虫灯诱杀。利用害虫趋光习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田间设置杀虫灯,在二化螟成虫羽化始期开始使用,集中连片大面积应用,通过群集诱杀控制害虫基数。
4.药剂防治。选择高效、低毒环保型药剂进行防治。每亩可选用8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200-400ml(制剂)、80亿孢子/克金龟子绿僵菌可湿性粉剂60-90g(制剂),进行生物防治。也可选用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亩用5-10ml,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亩用8-10g等,兑水30kg喷雾。注意轮换用药,防治抗药性产生,同时注意作业安全,防治中毒事故发生。
12316今日热点
资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