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12316今日热点 资讯内容

三、农药施用时间如何确定?
害虫盛发期:对于害虫来说,害虫盛发期分别是卵孵盛期、幼虫盛发期、成虫盛发期,毕竟在哪个时期用药防治效果最为显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是要节制害虫的生活习惯,在最易杀损害虫,并能有效地节制损害的阶段进行。如防治粘虫,在卵块孵化顶峰期喷药,虽对已孵化的幼虫防治效果良好,但对后期孵化的幼虫并不一定见效,而当幼虫2~3龄顶峰时,喷施药剂,一次防治即可解决虫害问题。又如防治棉铃虫时,因为初孵幼虫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要钻进蕾铃内,若在幼虫2~3龄顶峰时再用药,则防治效果很差,而在卵块孵化顶峰期用药,其防治效果尤其显然;水稻螟虫、斜纹夜蛾也一样。 
防治害虫时,通常应在幼虫2~3龄顶峰期前用药,有的应节制在卵块孵化顶峰期后用药,这时施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起因主要是: 
一是幼龄害虫在3龄前体壁都很薄,体壁上还长有很多的微毛,微毛着生部位的表皮很薄,药剂就很容易透过这一层,而且这时虫体小,食量较大,损害轻,活动领域小,抗药(耐药)力弱,所以判别防治害虫的适期,应节制在2—3龄顶峰期前用药,有的应节制在卵块孵化顶峰期前后用药,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当害虫达到4~6龄时,害虫的食量、体壁的厚度均大大增长,其厚度可达1龄幼虫的50~100倍,体壁上的微毛也没有了,这样药剂就不易粘附在体壁上和透过体壁,达到害虫的体内就比较艰巨,同时,害虫的抗(耐)药性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大大影响了药剂的杀虫效果。 
二是害虫龄期增大后,虫体内的脂肪量也增加了,具备积压和分解许多农药的作用。害虫体内脂肪含量越高,这种作用就越显然,抗(耐)药性也就越强。 
三是天敌敏感期:在害虫天敌对药剂反应比较敏感的时期内,应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以保护天敌,维持田间生态平衡。
四是感病生育期:对于病害来说,易感病的生育期都是药剂防治的最佳适期。如苗期最易感染立枯病,可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或在苗期喷雾防治;再如花期也是病害侵染的顶峰期,因此,应节制在开花期选用对路药剂重点进行防治预防,节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五是杂草敏感期:施用除草剂通常应节制在杂草敏感期用药。对于以种子滋生的杂草,幼芽期和幼苗期对除草剂较为敏感,因此,这一时期经常是除草剂用药的适期。通常节制在播后苗前或杂草1—2叶期为好。当使用广谱灭生性除草剂时,如克无踪、草甘膦、农达等,应在杂草茂盛生长期较为敏感时用药,除草效果显然,并且持效期长。如果防除春季和夏季农田杂草时,应在杂草盛发初期喷施除草剂最好  
六是害鼠断食期。从有效节制害鼠度来说,毒铒的投放宜节制在鼠类断食阶段较好。多年实验证实,春季灭鼠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害鼠的冬贮食料耗尽,对毒铒的摄食相应较多;同时春季灭鼠还能够缩小基数,保护春播作物正常出苗和安全生长。  
七是植物安全期。药剂对植物的安全性是判别施药适期的一个先决条件。在施用农药时,要选择作物对药剂有较强抗药性的时期喷施,免得引起作物药害。  
八是安全间隔期。农药的施用时期,还应依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节制在安全间隔期内施药,免得农药残留超标,造成不良结果。
四、细菌生物农药施用看看“天象”
细菌农药是一种生物制剂农药,杀虫率高,不污染环境,不毒害人畜,不诱发害虫产生抗药性。但细菌性农药的杀虫作用与细菌数量和活性相关,在使用时对天气、阳光等气象条件要求很严格。要提高细菌生物农药防效,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温度条件
细菌生物农药喷施的适宜温度在20℃~30℃,这是因为这类农药的活性成分是蛋白质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低温下,芽孢在害虫体内繁殖速度极慢,蛋白质晶体也不易发生作用。试验显示,在25℃~30℃条件下施用细菌生物制剂农药,药效比在10℃~15℃时施用高1~2倍。
湿度条件
使用细菌生物制剂农药,环境湿度越大药效越高,尤其是施用粉状生物制剂农药,因为细菌的芽孢不耐干燥的环境条件,所以,喷撒细菌粉剂宜在早晚有露水的时候进行,以利于菌剂较好地粘在基叶上,并促进芽孢繁殖,提高药效。
阳光条件
阳光中紫外线对芽孢有杀伤作用,阳光直射30分钟,芽孢死亡率达50%左右,照射1小时死亡率高达80%。此外,紫外线辐射对芽孢晶体也有变性降效作用。因此,最好在下午5时以后或阴天施用生物制剂农药。
雨水条件
中到大雨会将喷洒在叶面的菌液冲刷掉,降低药效,但如果在施药5小时后下小雨,不但不会降低防效,反而有增效作用。

上一篇:农药使用技巧汇总(一)

下一篇:2021年第25期生猪市场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