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信息速递 资讯内容

  农产品大规模滞销,小农户该如何应对?

  在农产品价改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多地农产品价格呈现冰火两重天。从菜农弃菜,到果农毁果,带来的窘境接踵而至。那么,如何能打通产销信息,让农民朋友手握定价权?又该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实现高质高价?今天就为大家讲述。

  农村金融创新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生产和消费是绑定在一起的,只有今年收回本钱,明年才有能力去继续生产,而一旦今年遭遇滞销,就意味着难以收回本钱,也就会对明年即将开始的生产决策带来影响。所以,有一种全新的尝试叫做农村内置金融,允许农民向合作社存入滞销农产品,实现保值变现。

  内置金融合作社的优势在于汇聚资金优势,可以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暂时不去销售,并以实物抵押的方式套取资金,等待日后行情转好再出手销售,这样就有效规避了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案例:鲈鱼

  由于价格波动大,鲈鱼经常遭遇滞销,养殖户赚钱很难,一旦鱼价下跌就会出现恐慌性抛售。于是合作社和养殖户签订“鱼价对赌协议”:赌两个月后鱼价上升2元达到7.5元每斤。如果养殖户现在停止销售,则联合社给每口鱼塘先付收购定金3—5万元。两个月后合作社上门收购,如果鱼价低于7.5元/斤,则按7.5元/斤收购,如果鱼价高于7.5元/斤,高出的部分,养殖户和合作社对半分,即合作社支付养殖户高出部分的一半。对赌协议签署后,养殖户就会立即停止抛售。

  农产品交易市场就和股票证券市场一样,一旦价格从高峰开始下跌,速度就好像过山车一般,往往就会带来恐慌性地抛售,于是越抛越跌,最后受损最大的就是小规模农户。

  发生滞销的本质是由于小农户无力掌控市场全局,而出现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所导致的。因而解决之道就是要稳定住价格,保证农户长久的收入。

  李克强总理在提及创业和创新的时候曾经特别提到,要营造一种“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这背后恰恰需要金融活水给予支持,如果因为一次投资失败带来的滞销就赔光本钱难以为继了,那么就算再想从事其他项目也只好作罢。

  互联网+

  信息的不通畅,加上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还不完备,使得农产品很难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大多都在本地消化,所以如果一个局部地区出现供过于求,就会发生区域性滞销,所以我们很难看到一种产品出现全国性的滞销。也就是说,除去粮棉油这些大宗农产品之外,绝大多数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其实并不大,基本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消化出售。

  所以说,农产品滞销表面上看是价格的大起大落,但本质上又是由于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所导致的。要想从根本上去解决,肯定要提升农民朋友的组织化程度和面对市场的能力,同时做好硬件上的物流建设,这就注定是一个慢功夫。

  但是,有一个方法,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快,只要您的产品好,有了这个平台就会如虎添翼,答案就是:互联网+。

  案例:私人农场

  2014年3月开始,在安徽绩溪县,浙江兴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聚划算平台等推出首个“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项目,将民间的散钱聚合起来投资农业。同时,通过网上预约,对农户手中“散地”的土地租用权进行认购。投资者可以获得农场一年四季的无公害蔬菜供应等待遇。农民手中的“散地”通过电商平台集聚起来,直接对接市场需求,产生规模效应。

  在绩溪县,土地短租形式加快了土地有效流转,也提升了农户的流转积极性,绩溪累计流转土地430余亩,农民每亩可以拿到高于种粮收入的租金约800元。同时,这种订单农业形式促进了特色农产品流通、销售。

  这种把经营权拿去租赁的方式,其实深刻地影响到了农民朋友的生产方式。

  之所以发生滞销,是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相距太远,农民只知道低头种地,却并不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而消费者远在城市,也并不了解自己每天吃的蔬果是怎样被种植出来的,对食品安全就会有担心。但是随着全国各地农村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进一步推进,加之互联网+的出现可以有效对接城乡,城里人可以认购农户手中的零散土地,并且亲自向农户下订单,提出自己对于种植环节的要求,农户以此为依据开展种植行为,也就意味着这块土地上种植的蔬果,是为一户或者几户城里人“私人定制”的。

  这样的话,等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在种植行为开始以前,消费者就要先支付土地租金,并且预付一部分农产品的定金,农民还是在耕种自己的土地,但收益由一份变成两份,农户变成了农工,还怎么可能发生滞销呢?

  过去的“产—供—销”就变成了“销—供—产”,彻底颠覆了整条生产链,从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实现以销定产,这就是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根本策略。



上一篇:下一场中雨12号以后!自家地块现在能不能种、该咋种?看这里!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土地确权进入收尾阶段,重点解决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