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还能挣钱啊?对,这些人大代表说,就差挖掘!
时间:2018-03-16 16:51
良好的乡风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如今乡村环境变美了,村民钱包更鼓了,乡风文明的建设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如何更好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也是本届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乡村文明应从“人”开始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丁小兵说,他们正在通过建设“希望小镇”来助力脱贫攻坚,在他看来,要实现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选对人是关键,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年轻人。
丁小兵:他们都是有文化而且有志向的年轻人,在扶贫过程中,一方面培训他们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培训农业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 丁小兵
乡村振兴从“人”开始,乡村文化靠“人”传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表示,现在的农村文化传播体系,需要大量人才的介入。而这些人才一定要说农民能听得懂的话。
潘鲁生:我感觉还得要让知识界、精英界,包括本土的这些文化人,他们要介入。像过去说书的人,其实他最终说的道理老百姓能听得懂,因为他的话语体系跟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是紧密结合的。
乡风文明进步了,农民生活才会好
今年两会“代表通道”上,来自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正是通过开发民族手工艺品的文化产业,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杨昌芹用一个竹编工艺杯向全世界讲述了贵州赤水手拿锄头的农民通过竹编工艺品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 杨昌芹:
杨昌芹:现在我们村百分之八十的人住上了小洋楼,百分之六十的人开上了汽车。结合我们村的发展情况来看,如果要帮扶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必须深入挖掘他们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当地的特色资源。这样,远比直接用金钱帮助他们来得更有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同时提出要把文化放入农村的特色产业当中,构建农村文化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 潘鲁生
潘鲁生:农村文化产业是非常丰富的,包括特色旅游和传统手工业。因为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我们当下主要出口的工艺品,这些贸易在世界上是第一位的。谁做的呢?都是我们农民做的。但过去它是作为一种加工业,它不是主体。现在能不能换个角色,让农民作为主人,作为一个特色产业的创作者和制作者、参与者,也是主人。这样的一种贸易和经营是不是应该回归到乡村去,让他们去充实劳作,充实文化,充实他们的艺术创作。
让手艺人充盈大家的脑子和钱包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
要把传统的手工业变成产业丰富农民物质生活,也要用传承的手艺、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十分认同,她说,要通过对乡村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传承乡土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 孙艳玲:
孙艳玲: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代代相习、世世代代相传,在乡村里,因为它偏远,挖掘起来比较的费劲,普及工作还没有做得更好,让更多的非遗人走进乡村,在乡村里发现非遗,让真正的乡土文化和乡土气息延承下去。
说到在农民中以推广传统手工艺来带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效果时,孙艳玲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业全部来自于老百姓的生活,手工技艺也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在乡村推广它,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
孙艳玲:手工艺对农民来说是并不陌生的,现在我们又把它再推广回去,我想这个是我们的爱好,也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只是把这个魂再回归而已,会发展非常快的!
(中国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