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1、形态与习性:成虫:是一种蛾子,体长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体色黄褐,腹面灰白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黄褐色。前翅茶褐色,中室的端部有一块白色半透明的近长方形斑,中室中间近前缘处有一个肾形白斑,稍后有一个圆形小白斑点,白斑均有紫色的折闪光。后翅白色、半透明,近外1/3缘茶色,透明部分有三条淡褐色纵线,前缘近基部有小褐斑2块。停息时,四翅平展,前翅后缘呈直线排列。雌虫腹部肥大,末端圆形。雄虫体尖细,腹部末端有灰黑色的毛丛。卵:椭圆形,0.7X0.4毫米左右,黄绿色,表面有近六角形的网纹。幼虫:成长幼虫体长14~18毫米左右,头黄褐色,体淡黄绿色,前胸背板黑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每节的前排有4个毛瘤,后排有褐斑2个,无刚毛。腹部背板上毛片同胸部,但各毛片上均有1根刚毛。腹足趾钩双序缺环。蛹:长约12毫米左右。淡褐色,翅芽明显,伸至第4腹节,触角、中足均伸至第10腹节。中胸气门前方有刚毛1根。臀棘褐色,上生钩刺8枚,末端向内侧弯曲。茧:分内外两层,外茧长20~30毫米,外附泥土枯枝叶等杂物,内茧长18约毫米,丝质绸密。

 

7878.jpg

豇豆豆野螟病症图片

 

2、生活习性:(1)生活及越冬。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下旬,基本是1个月1代,第1、2、3代分别在7月、8月和9月上旬出现,第4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出现成虫,10月下旬以蛹越冬。

(2)为害习性:成虫产卵于花蕾、叶柄及嫩荚上、单粒散产,卵期2~3天,初孵幼虫蛀入花蕾和嫩荚,被害蕾易脱落,被害荚的豆粒被虫咬伤,蛀孔口常有绿色粪便,虫蛀荚常团雨水灌入而腐烂。幼虫为害叶片时,常吐丝把两叶粘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叶肉、残留叶脉,叶柄或嫩茎被害时,常在一侧被咬伤而萎蔫至调萎。

(3)趋性:成虫趋光性强,白天常躲在荫蔽处。另外,老熟幼虫常在荫蔽处的叶背、土表等处作茧化蛹。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