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1 、症状

幼虫啃食幼苗近地面茎基部,后期可将其咬断,致菜苗或菜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毁种。

2 、流行情况

大地老虎在每年发生1代,以3~6龄幼虫在土表或草丛潜伏越冬,越冬幼虫在4月份开始活动危害,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土壤3~5cm深处筑土室越夏,越夏幼虫对高温有较高的抵抗力,但由于土壤湿度过干或过湿,或土壤结构受耕作等生产活动田间操作所破坏,越夏幼虫死亡率很高;越夏幼虫至8月下旬化蛹,9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每雌产卵量648~1486粒,卵散产于土表或生长幼嫩的杂草茎叶上,孵化后,常在草丛间取食叶片,如气温上升到6℃以上时,越冬幼虫仍活动取食,抗低温能力较强,在-14℃情况下越冬幼虫很少死亡。

 

1145.jpg

大地老虎幼虫成虫(图示)

 

3 、害虫形态

成虫体长20~22mm,翅展45~48mm,头部、胸部褐色,下唇须第2节外侧具黑斑,大地老虎颈板中部具黑横线1条。腹部、前翅灰褐色,外横线以内前缘区、中室暗褐色,基线双线褐色达亚中褶处,内横线波浪形,双线黑色,剑纹黑边窄小,环纹具黑边圆形褐色,肾纹大具黑边,褐色,外侧具1黑斑近达外横线,中横线褐色,外横线锯齿状双线褐色,亚缘线锯齿形浅褐色,缘线呈一列黑色点,后翅浅黄褐色。卵半球形,卵长1.8mm,高1.5mm,初淡黄后渐变黄褐色,孵化前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41~61mm,黄褐色,体表皱纹多,颗粒不明显。头部褐色,中央具黑褐色纵纹1对,额(唇基)三角形,底边大于斜边,各腹节2毛片与1毛片大小相似。 大地老虎气门长卵形黑色,臀板除末端2根刚毛附近为黄褐色外,几乎全为深褐色,且全布满龟裂状皱纹。蛹长23~29mm,初浅黄色,后变黄褐色。

4 、防治措施

4.1预测预报

对成虫的测报可采用黑光灯或蜜糖液诱蛾器,在华北地区春季自4月15日至5月20日设置,如平均每天每台诱蛾5~10头以上,表示进入发蛾盛期,蛾量最多的一天即为高峰期,过后20~25天即为2~3龄幼虫盛期,为防治适期;诱蛾器如连续两天在30头以上,预兆将有大发生的可能。对幼虫的测报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如定苗前每㎡有幼虫0.5~1头,或定苗后每㎡有幼虫0.1~0.3头(或百株蔬菜幼苗上有虫1~2头),即应防治。

4.2农业防治

早春清除菜田及周围杂草,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是关键一环;如已被产卵,并发现1~2龄幼虫,则应先喷药后除草,以免个别幼虫入土隐蔽。清除的杂草,要远离菜田,沤粪处理。

4.3诱杀防治

一是黑光灯诱杀成虫。二是糖醋液诱杀成虫: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或用孢菜水加适量农药,在成虫发生期设置,均有诱杀效果。某些发酵变酸的食物,如甘薯、胡萝卜、烂水果等加入适量药剂,也可诱杀成虫。三是毒饵诱杀幼虫。四是堆草诱杀幼虫:在菜苗定植前,地老虎仅以田中杂草为食,因此可选择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苦卖菜、小旋花、苜蓿、艾篙、青篙、白茅、鹅儿草等杂草堆放诱集地老虎幼虫,或人工捕捉,或拌入药剂毒杀。

4.4化学防治

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喷洒40.7%毒死蚂乳油每667㎡90~120g对水50~60kg或2.5%溴氰菊酪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20%菊·马乳油3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此外也可选用3%米乐尔颗粒剂,每667㎡ 2~5kg处理土壤。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