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高粱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以幼虫蛀害高粱茎秆,初孵幼虫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待心叶伸出时可见网状小斑或很多不规则小孔,后从节的中间叶鞘蛀入茎秆,遇风时受害处呈刀割般折断。以群集为主,一株茎秆内常见到几条到十几条幼虫,并可见到几头幼虫在同一孔道内为害。

 

 1.jpg

高粱条螟幼虫成虫(图示)


形态特征:成虫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下唇须向前方突出;复眼暗黑色;前翅灰黄色,中央具1小黑点;后翅色浅。雌蛾近白色;腹部和足均为黄白色。卵扁平椭圆形,表面具龟甲状纹,常排列成“人”字型双行重叠状卵块,初乳白色,后变深黄色:冬型末龄幼虫体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蛹红褐至黑褐色:腹部末端有突起2个,每个突起上有刺2个。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2—5代,在辽宁南部、河北、山东、河南及江苏北部一年发生2代,江西发生4代,广东、台湾4—5代。以末龄幼虫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秸秆中越冬:北方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并为害心叶:第1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8月中旬进人第2代卵盛期,第2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和夏高粱的穗部,有的留在茎秆内越冬。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白天多栖居在寄主植物近地面部分的叶下:初孵幼虫灵敏活泼,爬行迅速。
防治方法:及时处理秸秆,以减少虫源。注意及时铲除地边杂草,定苗前捕杀幼虫。成虫产卵盛期,可用下列药剂防治:50%辛硫磷乳油50ml加人20-50kg水,每株l0ml灌心;1.3%乙酰甲胺磷颗粒剂或1%甲蔡威颗粒剂7.5kg/亩撒入喇叭口;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叶面喷雾;40%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施于穗部,亩喷50-70L。2.5%溴氰菊酯乳油10-20ml/亩,撒施拌匀的毒土或毒砂20-25kg/亩,顺垄低撒在幼苗根际处,使其形成6cm宽的药带,杀虫效果好。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