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防治褐飞虱,要根据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适期用药,并根据田间褐飞虱的发生情况选用适当的杀虫剂。

 

1.jpg

水稻褐飞虱及危害(图示)

 

  (一)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
  褐飞虱为迁飞性害虫,在北纬25°以北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返迁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褐飞虱一般在7月中下旬以后迁入,通常在台风等由南向北的气流过境时形成迁入峰。每次迁入的成虫,数量一般不会特别大,不足以立即对田间水稻造成大的危害,通常在田间繁殖一两代,虫量才会增加到足以对水稻造成危害的程度。
  褐飞虱成虫寿命长,产卵期长,产卵量大。在温度26~28℃条件下,褐飞虱雌成虫寿命为15~25天(在17~20℃时寿命长达30天)。雌成虫繁殖力强,每头产卵150~500粒,多的(特别是短翅型成虫)可达700~1000粒;产卵盛期历时10~15天,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天。褐飞虱卵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15℃、20℃、25℃、28℃及29℃恒温下卵期分别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25℃左右温度下孵化率最高。
  褐飞虱危害水稻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方面。直接危害是直接吸食水稻汁液,消耗稻株养分,造成危害。褐飞虱的成虫、若虫都能吸汁危害水稻。间接危害是褐飞虱成虫、若虫刺吸汁液和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和感染菌核病,其排泄物滋生霉菌,还会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二)褐飞虱防治策略
  水稻对褐飞虱有较强的耐害能力,田间有少量褐飞虱发生时,水稻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要用药防治。但在褐飞虱大发生的年份,如果水稻生长前中期褐飞虱迁入量大,应及早用药控制田间害虫数量,减少害虫基数。在水稻生长前中期预防性用药,防治指标一般为每百穴500头,也就是一穴有5头左右。到水稻生长中后期,褐飞虱防治指标一般为每百穴1000头,也就是一穴有10头左右。离收获期不远的水稻,茎秆等组织老化,耐褐飞虱危害的能力强,防治指标可以适当提高。
  用药防治褐飞虱,一般要求在若虫孵化高峰期用药。此时用药,害虫发生集中,而且对药剂敏感性强,即使用敌敌畏、毒死蜱等持效期短的药,也能将田间褐飞虱大量杀灭,使其群体数量下降到不足以造成危害的程度。
  (三)治褐飞虱适用药剂
  目前适用于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杀虫剂主要有敌敌畏、毒死蜱等有机磷农药,异丙威、仲丁威、丁硫克百威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还有噻嗪酮、吡蚜酮、氯噻啉、噻虫嗪等农药。不同种类的农药各有其杀虫特点,合理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和省工节本的效果。
  (四)内吸长效药的优点
  褐飞虱成虫、若虫多群集于稻丛基部附近取食,一般不大移动。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水稻生长茂密,喷雾施药很难将药物送到稻株基部。使用噻嗪酮等内吸性强的药剂,喷药后药物能由水稻茎叶吸收,传送到褐飞虱取食部位,将害虫杀死。
  水稻对噻嗪酮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喷施噻嗪酮后,水稻叶片可以吸收药物并将其输送到水稻基部,杀死在水稻基部危害的褐飞虱;水稻叶鞘和茎,可以吸收和富集田水中的噻嗪酮,浓缩系数达24~35。采用粗喷雾、泼浇、弥雾、撒毒土(有水层)等不同施药方法施药,对褐飞虱的防效差异不显着。噻嗪酮对褐飞虱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采用喷雾和弥雾方法施药,施药后短期内害虫死亡率相对较高。另外,在田间有水层的情况下,稻株叶鞘和茎能吸收施药时落在田面的药剂,采用不同方法施药后,田间有水层的防治效果较好。因此,稻田在施药期应保持适当的水层,以提高噻嗪酮的田间防效和延长药效期。
  (五)适于治褐飞虱的内吸长效药
  据了解,目前适用于防治褐飞虱的药剂中,具有内吸性、持效期又长的药剂,除了噻嗪酮外,还有吡蚜酮、氯噻啉、噻虫嗪、丁硫克百威等。这些药剂又各具特点,生产上可以灵活选用。
  噻嗪酮又名优乐得、扑虱灵、稻虱灵、稻虱净,为灭幼脲类杀虫剂,触杀作用强,也有胃毒作用。作用机制为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和干扰新陈代谢,致使若虫蜕皮畸形或翅畸形而缓慢死亡,一般施药后3~7天才能看出效果。对成虫没有直接杀伤力,但可缩短其寿命,减少产卵量,并且产出的多是不育卵,幼虫即使孵化也很快死亡。对飞虱、叶蝉、粉虱及介壳虫类害虫有良好防治效果,药效期长达30天以上。对天敌较安全,综合效应好。该药在生产上应用多年,褐飞虱已对它产生一定的抗性。
  吡蚜酮又名吡嗪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能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输导。适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作用速度慢。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稻飞虱,每亩推荐用药量为16~20克。
  氯噻啉是一种新型烟碱类杀虫剂,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是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一代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防效较好。
  丁硫克百威对昆虫具有触杀及胃毒作用(在昆虫体内代谢为有毒的呋喃丹起杀虫作用),具内吸性,持效期长,杀虫谱广。目前登记用于防治稻飞虱的药剂有金好年等。
  上述药剂虽然具有内吸性,但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用于防治褐飞虱时,仍应加足水量,一般手动喷雾器喷雾每亩用水量要达到50~60公斤,用弥雾机喷雾每亩用水量应达到40公斤。这样可以将药液喷到稻株基部,发挥其触杀作用,同时有利于水稻吸收药物,发挥药效。施药后田间一般应保持水层2~3天。
  (六)速杀短效药可酌情选用
  敌敌畏、毒死蜱、异丙威、仲丁威等药剂对褐飞虱速杀性好,在施药后田间褐飞虱成虫、若虫会大量死亡,但这些药持效期短,短的只有1-2天,长的也只有7天左右,对药效期过后孵化出的若虫和新迁入的成虫没有持续的控制作用。生产上单独使用这些药剂,往往需要多次施药,用工量大,防治成本高。
  噻嗪酮等持效期长的内吸性药剂在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使用或者略偏早施用,防效高。但在田间褐飞虱虫口密度大,特别是高龄若虫和成虫很多,足以对水稻产生危害的情况下使用这类药剂,杀虫速度慢,特别是噻嗪酮等药剂对褐飞虱高龄若虫和成虫直接杀灭作用差,需要配合使用速杀性好的药剂才能取得快速、良好的杀虫效果和保产效果。
  离收获时间较短的水稻,考虑到农药残留问题,宜在气温较高时放干田水,用熏蒸效果好、残效期短的敌敌畏拌毒土撒施,熏杀害虫。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