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信息速递 资讯内容

5月11日至12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七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并发布了《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报告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碳排放实现总量和强度双降。

报告指出,自1994年起,我国政府共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理事会提交了7次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情况,清单数据表明,农业碳排放实现总量和强度双降,这主要得益于一系列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低碳政策措施的实施,表明我国农业活动对全国温室气体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农业活动是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近年来我国围绕种养业减排降碳、农用地碳汇提升、生物质能和绿色农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减排固碳取得新进展,有力支撑农业农村低碳转型。

种养业减排降碳方面,针对稻田CH4减排,围绕秸秆快腐、微生物菌剂、高产低排放品种筛选和节水灌溉建立了气候智慧型减排增碳技术体系;针对反刍动物肠道发酵CH4排放量大、减排技术缺乏等问题,开展肠道发酵CH4排放抑制技术创新及研发,继续降低单位畜产品CH4排放强度;在畜禽粪便管理减排方面,2021年,全国96个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粪污处理过程中CH4和N2O排放。

报告显示,我国农用土壤发挥了重要的碳汇功能,固碳增汇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土壤固碳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当前,土壤固碳增汇技术主要分为有机物料添加技术、优化耕作技术和精准灌溉技术等,尤其以有机物料添加技术的碳汇效果突出,通过向土壤中人为添加外源有机物质以帮助土壤固碳,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肥还田和绿肥还田等技术。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体系逐步构建,生物质发电保持持续增长,装机总规模达到2952万千瓦,占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2%,发电量达到1326亿千瓦时。全国大型沼气工程保有量达到7395处,年产气14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建成多个万吨级生产示范基地,加工站点达到2664处,产能1260多万吨,推广生物质炊事取暖炉具约1600万台。

报告指出,我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是国家适应战略的优先事项。通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农业适应技术与研发等政策规划与行动实施,不断提升了我国农业抵御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我国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技术,强化农业应变减灾工作,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气候韧性,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探索农业适应与减缓协同的技术模式,重点开展作物品种优化、播期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等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推广。

报告总结了农业农村领域低碳发展典型案例,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小麦、苹果、绿茶、牛奶等农产品开展碳足迹核算,提出减排措施建议。

展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报告建议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攻关低碳发展关键技术和减污降碳、丰产减排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农村低碳标准化工作,以科学监测和评估引领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强化农业农村低碳发展韧性等。

据介绍,报告由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相关研究单位共同发布,旨在综合评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和绿色低碳协调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上一篇:省畜牧业发展中心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下一篇:花期和幼果期苹果、梨锈病及黑星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