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症状:成株期叶片上病斑散生,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健界限不明显,叶背病斑密生灰白色霉层(孢子囊及孢囊梗),叶正面病斑初呈黄绿色,扩大后变成黄褐色或不规则形枯斑。豆荚外部症状不明显,荚内有灰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块状白霉(菌丝及卵孢子)。

 

1.jpg

豆角霜霉病(图示)

 

传播途径:寄主植物有大豆和野生大豆,以卵孢子在病粒表面、病叶内越冬,带菌种子和病残体是病菌的初次侵染来源。在种子上越冬的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自豆苗胚茎侵入,菌丝通过胚茎进入叶片并侵染一些腋芽,引起幼苗发病,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扩大再侵染。孢子囊形成适温为10-25℃,高于30℃和低于10℃对孢子囊形成不利,但病菌菌丝生长要求高于孢子囊形成的温度。多雨高湿、温度高低交替时最有利于霜霉病发生与流行,昼暖夜冷地区最易发生本病。

防治措施:种子处理,播种前种子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80%克霉灵(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1%- 0.3%。轮作2年。秋收后田间进行翻耕,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越冬菌源。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