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症状: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谷子从萌芽到抽穗后,在各生育阶段,陆续表现出多种不同症状:

1、烂芽幼芽出土前被侵染,扭转弯曲,变褐腐烂,不能出土而死亡,造成田间缺苗断垄。烂芽多在菌量大、环境条件特别有利于病菌侵染时发生。

2、灰背从2叶期到抽穗前,病株叶片变黄绿色,略肥厚和卷曲,叶片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状斑纹,叶背在空气潮湿时密生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这一症状被称为"灰背"。苗期白发病的鉴别,以有无"灰背"为主要依据。

3、白尖、枪杆、白发株高60厘米左右时,病株上部2~3片叶片不能展开,卷筒直立向上,叶片前端变为黄白色,称为"白尖"。7~10天后,白尖变褐,枯干,直立于田间,形成"枪杆"。以后心叶薄壁组织解体纵裂,散出大量褐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残留黄白色丝状物(维管束),卷曲如头发,称为"白发",病株不能抽穗。

4、看谷老有些病株能够抽穗,但穗子短缩肥肿,全部或局部畸形,颖片伸长变形成小叶状,有的卷曲成角状或尖针状,向外伸张,呈刺猬状,称为"看谷老"。病穗变褐干枯,组织破裂,也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

5、局部病斑苗期病叶"灰背"上产生的病原菌游动孢子囊,随气流传播到健株叶片上,局部侵染形成叶斑。叶斑为不规则形或长圆形,初淡绿至淡黄色,后变为黄褐色或紫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层。老熟叶片被侵染后,形成褐色小圆斑,霉层不明显。

 

1.jpg

谷子白发病病症(图示)

 

产生灰背的病苗后期多形成白尖、白发或看谷老,但也有的后来症状消失而正常抽穗。也有的病苗前期不出现灰背,后期却变为白尖、白发或看谷老。

传播途径:病原菌以卵孢子混杂在土壤中、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用混有病株的谷草饲喂牲畜,排出的粪便中仍有多数存活的卵孢子。土壤带菌是主要越冬菌源,其次是带菌厩肥和带菌种子。谷子发芽时,卵孢子萌芽产生芽管,从胚芽鞘、中胚轴或幼根表皮直接侵入,蔓延到生长点,随生长点分化而系统侵染,进入各层叶片和花序,表现各种症状。谷子芽长3厘米以前最易被侵染。

防治措施:采用合理轮作、药剂拌种和种植抗病品种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谷子白发病菌有不同生理小种,在抗病育种和种植抗病品种时应予注意。

2、农业防治轻病田块实行2年轮作,重病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适于轮作的作物有大豆、高粱、玉米、小麦和薯类等。施用净肥,不用病株残体沤肥,不用带病谷草做饲料,不用谷子脱粒后场院残余物制作堆肥。在"白尖"出现但尚未变褐破裂前拔除病株,并带到地外深埋或烧毁。要大面积连续拔除,直至拔净为止,并需坚持数年。

3、药剂防治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35%甲霜灵拌种剂,以种子重量0.2%~0.3%的药量拌种。或用甲霜灵与50%克菌丹,按1:1的配比混用,以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可兼治黑穗病。用甲霜灵拌种可采用干拌、湿拌或药泥拌种等方法,湿拌和药泥拌种效果更好。土壤带菌量大时,可沟施药土,每公顷用40%敌克松3.75千克,掺细土15~20千克,撒种后沟施盖种。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