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一)为害症状

多在主茎第一对侧枝处或根茎的中上部发病。初产生不规则状的褐色斑块,后变为褐色,并纵横向扩展,最后绕茎一周形成环行病斑。维管束变黑褐色,输导组织被破坏,地上部失水萎蔫枯死,故俗名“掐脖瘟”。在土壤潮湿时,病部表皮呈黑色软腐,后期病斑上着生小黑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土壤干燥时,病部表皮呈琥珀色透明状,紧贴茎上,内部组织变褐干腐,茎部髓干缩。  

 

 1.jpg

花生茎腐病病症(图示)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

由真菌所引起的病害。分生孢子器着生于茎秆的病斑上,黑色,有乳头状突起的孔口,其内的分生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初无分隔,成熟后有一横隔,暗褐色。
  (三)发病特点

该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株和种子上越冬,是来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另外,粪肥也可传染。田间传染主要靠雨水径流、大风、农事操作等。病菌侵染最有利时期为苗期,其次为结果期,整个花期不利侵染。其发病高峰期为6月中下旬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发病的轻重与种子质量、栽培条件、气候有密切关系,使用霉捂种子,花生地连作,使用病肥,播种过早发病都重。气候条件,10天之内在5厘米处的地温稳定在20℃~22℃时,田间即出现病株。
  (四)防治方法

1、药剂浸种:每亩用满适金20-40毫升,或用种子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拌种。

2、药剂喷雾:当田间发病时,可喷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茎基部。一般可于基本齐苗后的发病初期喷一次,开花前再喷一次。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