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1 、症状

主要是以幼虫危害作物的叶片,初孵化时的幼虫围在一起于叶片背面进行为害,白天不动,夜晚活动啃食叶片,而残留下表皮,到大龄的(4龄以后),白天潜伏在叶片下,菜心、地表或根周围的土壤中,夜间出来活动,形成暴食。严重时,往往能把叶肉吃光,仅剩叶脉和叶柄,吃完一处再成群结队迁移为害,包心菜类常常有幼虫钻入叶球并留了不少粪便,污染叶球,还易引起腐烂。

 

1.jpg

甘蓝夜蛾幼虫成虫(图示)

 

2 、流行情况

2.1 发生代数 在北方一年3-4代,以蛹在土表下10厘米左右处越冬,当气温回升到15-16℃时。越冬蛹羽化出土。在辽宁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山东是5月上旬至6月上旬。

2.2为害特点 在山东一年有两次为害盛期,第一次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二次是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一次重点为害期,正值春甘蓝、留种菠菜和甜菜盛长期,主要是第一代幼虫作怪。第二次重点为害期,正值秋甘蓝、白菜的盛长期,是第三代幼虫作怪。

2.3趋性 成虫对糖醋味有趋性,对光没有明显趋性。

2.4产卵特点 成虫产卵期需吸食露水和蜜露以补充营养。卵为块状、每块100-200粒之间,一头雌蛾一生可产1000-2000粒卵,多产在生长茂密的植株叶背,小植株上全株叶片都可着卵,大植株上多产在上、中部叶片上,卵期一般为4-6天,卵的发育适温是23-26℃。

2.5虫态期 幼虫共6龄,孵化后有先吃卵壳的习性,群集叶背进行取食,2-3龄开始分散为害,4龄后昼伏夜出进行为害,整个幼虫期约30-35天,蛹期一般10天左右,越夏蛹蛹期50-60天,越冬蛹蛹期6个月左右,蛹的发育温度15-30℃之间。

2.6发生与环境 甘蓝夜蛾的发生往往出现年代中的间歇性暴发,在冬季和早春温度和湿度适宜时,羽化期早而较整齐,易于出现暴发性灾年。具体讲,当日平均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70-80%时最有利于它的发育。高温干旱或高温高湿对它的发育不利。所以夏季是个明显的发生低潮。与其他害虫不同的重要一点是成虫需要补充营养。成虫期,羽化处附近若有充足的蜜、露,或羽化后正赶上有大量的开花植物,都可能引起大发生。

3 、害虫形态

3.1成虫

体长10—25毫米,翅展30—50毫米。体、翅灰褐色,复眼黑紫色,前足胫节末端有巨爪。前翅中央位于前缘附近内侧有一环状纹,灰黑色,肾状纹灰白色。外横线、内横线和亚基线黑色,沿外缘有黑点7个,下方有白点2个,前缘近端部有等距离的白点3个。亚外缘线色白而细,外方稍带淡黑。缘毛黄色。后翅灰白色,外缘一半黑褐色。

3.2

半球形,底径0.6—0.7毫米,上有放射状的三序纵棱,棱间有一对下陷的横道,隔成一行方格。初产时黄白色,后来中央和四周上部出现褐斑纹,孵化前变紫黑色。

3.3幼虫

体色随龄期不同而异,初孵化时,体色稍黑,全体有粗毛,体长约2毫米。 2龄体长约8—9毫米,全体绿色。1—2龄幼虫仅有二对腹足(不包括臀足)。3龄体长约12—13毫米,全体呈绿黑色,具明显的黑色气门线。3龄后具腹足四对。4龄体长20毫米左右,体色灰黑色,各体节线纹明显。老熟幼虫体长约40毫米,头部黄褐色,胸、腹部背面黑褐色,散布灰黄色细点,腹面淡灰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近似梯形,背线和亚背线为白色点状细线,各节背面中央两侧沿亚背线内侧有黑色条纹,似倒“八”字形。气门线黑色,气门下线为一条白色宽带。臀板黄褐色椭圆形,腹足趾钩单行单序中带。

3.4

长20毫米左右,赤褐色,蛹背面由腹部第一节起到体末止,中央具有深褐色纵行暗纹1条。腹部第五至第七节近前缘处刻点较密而粗,每刻点的前半部凹陷较深,后半部较浅。臀刺较长,深褐色,末端着生2根长刺,刺从基部到中部逐渐变细,到末端膨大呈球状,似大头钉。

内容